昨晚在投資部落格SeekingAlpha看到一則有趣的網路分析(新聞可見此),這是一位B2C與C2C廠商的投資人所寫的,應該有幾分參考價值。他的主題是:昨天美國龍頭大賣場沃爾瑪(Wal-Mart)開了一個新的網路服務叫做「Wal-Mart Marketplace」,簡稱為「WMMP」,中文可叫「沃爾瑪線上市集」。
這個WMMP顧名思義,就是一個讓第三方賣家可以直接上架、賣東西的線上商城,也就是說,原本Wal-Mart做再大,也是「B2C」的範疇,他們無論先進貨還是先不進貨,由他們來接客戶的單,再從自家的廠商出貨。你說,一家這麼大的大賣場突然推出「C2C」,只是大巨人的一個小嘗試,有什麼了不起?
尤其,Wal-mart在線上還這麼「小」,在2008年,Wal-Mart在美國只排行第14名,但比較營收卻少了近10倍(Amazon年營收200億美元,Wal-Mart只有17億),這個小嘗試也無法撼動整個電子商務市場啊?
不,這篇文章的作者提到一點,很有意思。作者分析,這件事絕對不是憑空而來,這是一個趨勢的開始。他認為,Wal-Mart此舉經過精打細算,衝著「Amazon」而來(包括長相都和Amazon很像),這不是隨便加的一個新功能,而是經過歷史經驗的一個新方向;這種「加市集到自己網站」的做法,有可能像野火般燃燒整個網路,不只是所有商店都跟著做,跟著拉一些更小間的廠商「一起賣」,而且甚至其他任何有「流量」的網站,尤其是流量大、會員資料充足卻無法賺錢的「社群網站」們,都有可能開始加入「C2C」的市集概念!
何以見得?
原來,從2006年底開始,大家就開始懷疑,C2C可能是任何一個購物網站一直忽略的一塊重要拼圖。因為自2006年起,Amazon就莫名其妙的年年成長,而且它成長的速度竟然比整個電子商務市場的速度還快了足足20%。我們一般人會覺得理所當然,Amazon這麼大,大者就恆大,大家被吃得死死的都是應該的!但,業界卻覺得不可思議,所以,每一家大廠都在默默偷偷研究到底Amazon是怎麼辦到的?到底它的「秘密武器」是什麼?他們從來沒找到答案,但他們也觀察到,剛好是同一時期,Amazon開始他們的一些「C2C」的嘗試。大約從這時候起,早在Wal-Mart這次大動作之前,就有一些中大型B2C購物網站如Overstock.com、Buy.com,以及歐洲的Pixmania、Play.com開始加入C2C「市集」的元素。現在,終於輪到Wal-Mart!
這篇文章指出幾點,一間大網站(尤其是大型B2C購物網站)本來就應該添加C2C的五點理由:
一、你已經花這麼多錢來建立自己的B2C線上品牌,現在大家都會來你這個網站,並記得你就是這個方面的權威賣家!
二、這些客戶雖然知道你是權威賣家,但他們也需要很多很多選擇。
三、對客戶來說,最差的經驗就是,當你的選項不夠多,他們竟「買不到他們想買的東西」。他們一旦走掉,還在其他地方找到他們要的東西,你就有損失客戶的危險。
四、即使你是一間再厲害的B2C廠商,你能談的供應商就是「這麼多」而已,你能賣的也就是這麼多,永遠不比「夜市」還厲害。
五、如果你想當B2C版本的「夜市」,那會花你非常多錢,卻沒有這麼大的效果。
這位作者說,綜合以上,最簡單的解決方案就是加一個「C2C」的線上市集。有趣的是,Wal-Mart做這件事,無意開新事業,顯然真的只是「幫助本業」而已。看,Wal-Mart雖然推出這個所謂「線上市集」,但它並不是一個獨立的網站,它甚至連一個相樣的獨立的「頁面」都沒有!一進Wal-Mart,它會以Banner的形式,出現在正中心,上面寫著「More for less」的宣傳文字,那個「More」字寫得斗大,你在上面點了產品類別、項目,它就整頁替換,但也不會專門給線上市集。可能是因為這樣,有趣的是,WMMP也似乎打算先從幾家大廠開始,而不是開放給所有小廠都加入,所以,目前只有eBags.com、CSN Stores、Pro Team幾家外部廠商在上面上架賣自己的東西,這點和現在的Amazon很不一樣,和eBay當然差得更遠。這也透露了現在B2C「添味」C2C可能的方式。
作者的「大網站開始添加C2C」的想法,我覺得蠻值得延伸思考,這可以和之前和某位前輩討教時,他所提到的「網站流量即房地產」論──
這位前輩提到,到最後,或許不是網站去找商家來做C2C,而是商家主動找上門。因為,線上商店愈來愈多,所謂「繞過middleman」的夢想也會慢慢的變成空想、理想,慢慢的消失掉,那些小商家一開始的確享受到不必開店就能賣東西的樂趣,賣個100萬營收頗為容易,但,接下來要突破小型商店變成中型商店、到500萬夜績呢?就不容易了!每家商家都會用網路行銷,整個市場變得非常擁擠。這狀況就如同實體開店一樣,這時候,「地段」的「優勢」就出來了!
一家普普通通的店,它就是開在一個「好地段」,業績就容易好。
問題來了,網路上,什麼叫「好地段」?
所謂好地段,這位前輩認為,就是有「流量」,尤其是每天固定進來的固定流量的網站。這時候,說不定我們會看到一些有點流量的網站,尤其是現在賺不到錢的社群網站,通通都跑出來做這個。他們會發現,喔,原來他們現在是在東區鬧區開一間不符一般大眾喜愛的高爾夫用品店,難怪賺不到錢,乾脆不要自己開了,做個職業房東吧!「趕快把店面租出去賺錢賺才快!」接下來,也會發生「併購」事件,創投投資一般流量網站的錢,花在購買電子商務小商家上,為自己的流量網站,帶來穩定且長久的營收。
當然,一開始大家都會抨擊,叫一間「圖書館」來當「書店」,簡直是四不像!但後來大家會發現,只要來網站的人口和該商品的潛在購買人口吻合,那麼,一間「圖書館」反而已經先有了它的品牌形象,轉作當書店反而「瞬間加分」,在「好地段」之上還有「好形象」。這個趨勢如果早點去把握,這就有如一條東區鬧區大道,先開出百貨公司的,就搶先設定「我這裡是中心」,其他的跟著圍繞,現在所謂的「中心」還不是這麼確定,就看哪一個網站先衝出來插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