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總網頁瀏覽量

2009年12月16日 星期三

免费类型之四:非金钱市场

2009-12-16  艾瑞網



  网络的兴起让人们开发了自己化整为零的能力,比如编写一部详尽的百科全书。将这样繁重难当的任务分解成足够小的部分,那么完成它不但变得可行,而且有趣。
  众包:新兴的“信用经济”
  文/杰夫-豪
  Jake Nickell和Jacob Dehart是两个高中辍学生。2001年,两人共同推出了一个名叫Threadless的网站。网站只有一个轮廓:所有人都可以向网站提交T恤设计,用户投票选出最好的。
  公司成长的速度令人惊讶。人们喜欢为T恤投票,因为这些设计不像“城市装饰用品商店”里那样呆板和媚俗。逐渐的,在热门的电视节目和说唱明星身上,开始出现获胜的设计图案。现在,Threadless网站每星期会收到上千份设计,由社区的人票选,社群人数已达60万之多。公司会从前100名的设计中挑选9件T恤生产,每款都大卖。2006年,Treadless创造了170万美元的总收入(这是他们最后一次公布的销售数字)。各种消息显示,公司的业绩仍在快速增长。
  这种现象是一种互联网经济下新兴的“ 信用经济”。从这点来说,“众包”与工业时代的流水线精神是独立的,它为世界提供了一种假设:我们都是创造者—艺术家、科学家、建筑师、设计师—众包利用了人类根深蒂固的社会属性。某些反乌托邦的看法认为,互联网首先是为孤立的个体服务的,但事实正相反,利用技术,众包使合作在各个层面都变得史无前例,在线交流是众包的核心。
  众包同时也带来了另一种形式的合作,公司和客户之间的合作。人们并不想消极消费,他们更愿意参与到对自己有意义的产品的创造和发展过程中。而人类并不那样自私,我们比自己认为的更聪明,更具创造性,更有才华。有的人希望创造出让更多人受益的东西,有的仅仅是为了体验一展所长带来的纯粹的快乐。众包的背景下,合作本身就是一种回报。
  但这并不意味着采用众包服务的公司获得免费劳力,那些将大众看作廉价劳动力的人注定失败。对自己创造的东西,大众希望拥有所有权,当这种权利被剥夺的时候,他们会很敏感。这种背景下,公司不过是社区的另一个成员。靠什么将众包的诸多劳动成果结合起来是对这个群体的一个重要承诺,应酬话远远不够。
  作者系《众包》一书作者,该书已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译言们免费的未来
  文/石丹
  外刊翻译其实一直都有网友在自发地做,《纽约时报》和《时代周刊》都有对其集中翻译的博客存在。不过2006年由三位在硅谷工作的工程师创造的译言还是成为了集大成者,不久就得到了一些精英人群的关注。
  同行小元在两年前经朋友介绍知道了译言。“他们的文章丰富、选题有趣、翻译专业,各大主流外刊都有涉及。我是媒体记者,看新闻或者休闲浏览都有益。其界面比较清新友好,需要的话还能看看原文。”
  但起初靠群体智慧义务奉献的译言走到今天,一直徘徊在该收费还是免费的两难中。收费,可能会遭遇社区冷淡的风险;不收费,其他的经营模式或者无效,或者在探索中,或者挣的不多。
  小元说:“如果未来译言像起点中文网那样收费,我想我会走掉。首先我可以阅读原文,译言翻译转载的性质不比《华尔街日报》的独家新闻,即使有一天我真的接受了收费,还须得是在译言的文章极大丰富、价钱也合理的情况下。一个月10元?当然如果主流外刊译言能全盘翻译,那我大概会考虑多给点钱。”小元的心理多少是译言读者的心理。
  作为译言的创始人之一,赵嘉敏坚持自始自终都不应该向读者收费。互联网的力量让读者有太多选择,单纯提供信息尚不足以构成收费优势。但依靠广告模式生存,译言比不得门户网站,广告几乎毫无意义。但这样一家深受读者喜爱的网站又要如何生存下去呢?
  关于免费
  赵嘉敏坦言,译言免费有其先天的局限。译言网的内容来源主要是互联网的外文内容,没有自己的版权。如果因为翻译文章向读者收费,必然会带来版权方面的直接冲突。但如果是用户自发翻译、传播为主,不以盈利为目的,还能帮助内容进行传播,这种方式是可以接受的。
  事实上更重要的是,网络时代你不再是信息的独有者了。“如果替代品唾手可得而你还要收费的话,那就把客户推向了竞争对手。”赵嘉敏说,“我们做过调查,在社区里有90%的译者对经济回报的要求不是第一位的。就算是一些商业项目,译者也并非是单纯为了回报而生产。这就使得生产过程能够在实现商业价值之前是免费的,而‘消费者’则能够在海量生产的基础上各取所需。”
  北京众锐普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胡争辉认为,“免费”的本质可以被理解成“先协作后分工”。先协作做好这个网站,然后来访的用户才能逐渐增多,这就是“先协作”。之后你需要寻求交易的用户,这就是“后分工”。相反的思路是“先分工后协作”,你要进入网站交易,我先收你一笔进场费,这样你可能就会犹豫是不是进场,这样的犹豫就使得这个网站看起来不活跃,也就影响了用户的参与。
  译言就是要将这种协作的力量发挥到最大,在此基础上再去挖掘价值。其实,不仅仅是译言,诸如译言这类群体义务贡献智慧、类似Wiki的网站,靠的就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如果因为一开始的收费导致了人气的流失,那么它将失去价值。
  关于挣钱
  群体协作的力量来源于草根,价值也自然应该在这些草根中发掘。在胡争辉看来,免费的环境给企业提出的挑战是网站能否寻找到俗称的“杀手级应用”。比如起点中文网坚持要向读者收费,但它能靠读者点击一篇文章支付一点费用来支撑网站的运营吗?显然不能。起点中文网主要靠的还是版权、游戏、剧本等来盈利。但这就好像《免费:商业的未来》作者Chris Anderson所说的:《连线》杂志并不靠杂志的卖价生存,但杂志是不能免费的。因为付费杂志用付费界定了阅读的潜在读者,就可用这个理由向广告商收取高额广告费,这要比免费赠阅的杂志广告费用大五倍以上。
  在译言创始之初,三位创始人在怎么挣钱的问题上就有不同看法。“张雷的想法是靠流量,流量上来了,广告就会有了。但是,如果做不到门户级的流量,广告没有任何意义。”赵嘉敏说。译言团队中也有人建议译言是否可以像起点中文网一样向读者收费,但赵嘉敏坚持认为译言与起点中文网不同,它是一个依靠群体智慧建立起的社区,必须始终坚持免费。但译言并不是一个公益机构,是要走商业化道路的。
  “从去年年底开始,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翻译服务上。在社区里搭建金字塔结构,并逐步实现线上的翻译任务平台。通常普通的翻译公司对译者的管理主要依靠人。”赵嘉敏说。现在,译言正打算把这个平台开放给企业客户,让他们可以依靠平台发布任务;译者通过平台领走任务。译言通过平台管理这些译者和为译文把关:从联系到译者水平审核、到一个任务的跟踪、到最后完成的质量。而译言要“卖”的不仅仅是这些经过业界标准认定的好译者,更是服务。“这个行业的特点就是译者流动性和不确定性很大。译言能做的就是解决企业直接管理译者的时间和成本问题,也给译者提供一个持续稳定的工作来源。”赵嘉敏说,“如果平台运作良好,对社区的好处也显而易见:用户能看见商业的价值,对译者也是个激励。现在在译言平台上的译者,有些译者的月收入可以达到3000元。”
  现在,赵嘉敏的一部分力量和精力放在了跟《卫报》的合作上。《卫报》跟译言合作,也是看中了译言社区的用户。“所以,这也是我坚持社区免费,继续让人气聚集的理由。如果社区人数下降,带来的影响会非常大。忽视了社区的建设,忽视了金字塔的免费的基层,那么,任何商业化的过程都只是对之前社区积累的一个消耗,无异于杀鸡取卵、涸泽而渔。”赵嘉敏说。
  “收费必须要有足够且独特的附加值。译言目前所能提供的内容,即使加上信息筛选,也不足以构成收费的价值。除非有更高端的媒体、独家的合作内容,才能对某些特定人群收费。”
  “译言目前现金流基本稳定,且手头有较充裕的现金可以使用,可以说已经基本解决了生存问题,但规模化的目标仍然任重而道远,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在这个时候,尤其要有耐心和韧劲,要放长眼光,切忌做急功近利的事情,未来的盈利之路仍然要不急不躁地稳步探索前行。但不管怎样,开放的社区和免费的内容是一切价值的基础。”
  胡争辉认为,盈利有四种判断标准:首先是第一笔收入,其次是第一个收支平衡的推广活动,再次是第一个收支平衡的季度,最后是企业的盈余超过了所有投入总和。对于前两种而言,可能依靠长期以来的投入就可以在某个时期借助某种模式实现,但是如果要达到后两种评判标准,就需要有一系列的模式在适当的时机推出。
  他认为,目前这类网站对于最终的模式都比较清晰,但是对其间一系列铺垫的模式却不了解,所以导致最终的模式提前推出,时机却不对。合适的时机就是按上面的四个评判标准循序渐进,先获得第一笔收入,然后做推广活动,最后再寻求持续获取收入的模式。
  译言们的将来怎样,小元很关注。我们也一样。
  好乐买:传统行业中的新博弈
  文/李原
  今年7月,全球最大的B2C电子商务平台亚马逊以8.47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了美国最大的网上鞋店Zappos,这是亚马逊近年来最大的一笔交易。但在亚马逊看来,这笔交易是划算的,Zappos已经占领了美国鞋类网络销售市场超过30%的份额。
  Zappos的法宝可以说是“一招鲜,吃遍天”。消费者网上购鞋最关心的是鞋子的价格,最大的担心则是鞋子不合脚。Zappos打消了消费者的顾虑:你可以一次预定几双鞋子,如果不合脚,只要保证商标和包装完好,就可以将鞋子全数退回,来回运费完全由Zappos承担。用这个法宝,Zappos打下自己的一片天地。它的价格并非行业最低,但对于顾客而言,能享受到这种便利多花点钱也值。
  300~500元利最大
  现在在B2C业界,卖鞋的确是个让人趋之若鹜的好生意,广受风投关注。国内目前网上购鞋有几大主流网站:北京地区有由百度前销售高管创立的“乐淘族”,号称价格最低:“好乐买”以完善的仓储、物流和服务见长;上海的“卡路里”靠虎扑论坛导流,广州的“酷噻网”打出“潮”的概念,二者都是多种体育服装和用品混合销售。9月,网上以卖衬衫起价的VANCL也高调进军鞋类市场,廉价帆布鞋在促销第一天就卖出了2万双。其实在中国,网上购鞋在2007年前后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规范的模式,但为什么到现在B2C鞋业才突然开始发力大热呢?
  好乐买总裁李树斌解释说,这是因为从传统行业向互联网行业转向需要时间。传统行业的商人对互联网不熟悉;互联网商人能接受新鲜事物,却苦于没有背景和资源,二者互相磨合了解需要一个过程。所以,B2C衬衫才走到了最前面。衬衫行业的技术门槛低,打造自有品牌比鞋类相对容易。比如PPG、VANCL首先是了解了互联网,将美国的经验搬过来,就取得了很大成功。
  那么,大家为什么不去卖衬衫就好了,一定要卖鞋呢?李树斌为我们算了笔各种B2C业务的毛利账。“做B2C生意,省钱和省心(运输方便),起码要占一样。如果毛利低于20%,生意就会很难做。图书运输方便,但毛利本来就低,当当和卓越还在为争夺市场做免运费,赔本赚吆喝。如果你有一单50元的书,运费5元,一下子10%的毛利就损失了。数码产品毛利运输方便,但毛利不高于5%,所以说,鞋子和玩具都是很好的生意。B2C商品价钱在300~500元之间最好做,低于300元,仓储、物流、服务费用加起来,毛利不足;高于500元,用户的尝试成本太高。在这个区间之中,毛利能达到20%,鞋子正好都能符合。”
  除了李树斌说的价格区间优势外,鞋业还有规格标准化、易于物流运输的特点,而且品牌认知度也更高。“乐淘族”以前也做过多年玩具,后来转营鞋业。
  免费能否移植
  那么Zappos的创新模式是否移植到中国来一样可以生根发芽呢?目前,几家卖鞋主流网站在系统、界面、做法上都与Zappos大同小异,但Zappos最吸引人的核心—来回运费免费—却都无法完全做到,只能实现普通快递运送鞋子免费,不合脚7日内可以退货,但寄回费用由客户负担。
  为何不能全盘移植呢?李树斌说,Zappos能这样慷慨有它特殊的原因。“首先创始人谢家华自己的资金实力就比较雄厚,初始资金又有1000万美元,他甚至能做到一年内免费退换货。”我在美国看到,朋友的女儿屋子里堆了很多双Zappos的鞋,两个月以前买的,不着急退回去。Zappos的库存应该说除了自己仓库里的,还散落在美国各地。这对现金流和鞋子更新速度都会造成影响,鞋子有季节差异,等退回来时,估计都要打折处理了。第二,中国的快递还做不到美国那样标准化。大城市可以走快递公司,县级市甚至农村只能走EMS.但县级市和农村是我们的重点市场之一,因为那里的人有消费品牌运动鞋的需求,却找不到店铺。EMS邮到那里是很贵的,要几十块钱。第三,中国的信誉体系不健全,在美国几乎不可能买到假货,客户随意退换和浪费情况也比较少。我们卖鞋,消费者打电话必问是不是正品,彼此还缺乏信任,我们也担心恶意用户或者犹豫不决的用户随意退换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不过,李树斌承认,未来的免费是行业的趋势。只有在前期多让利、甚至多免费才能吸引来更多的用户,而用户数量是B2C市场的命脉。“一个生意在年销售额10亿时不赚钱,但到100亿就会赚很多钱。要保证现金流稳定,哪怕不赚钱也可以。为什么京东商城一直要做大规模?因为当基数增大时,你把采购价格降低1%~2%,就会产生巨大的效益。”
  不要盲目地免费
  当记者问到李树斌目前鞋业竞争的焦点在哪里,他觉得竞争还不明显。“因为从用户基数和销售额来看,目前B2C鞋业的规模还处于很初级的阶段。大家都太小了,首先考虑的还都是活下去的问题。”那么低价是否具有足够的竞争力呢?李树斌答道:“这就是商业策略的概念了。比如光是店铺节省出来的钱就有25%,但是不是这25%要全让出来?还是要在竞争对手的做法间求得一个平衡。其实,我们最大的对手不是彼此,而是淘宝。我们与淘宝比,第一保证正品,第二保证号码齐全、运输可靠。”
  好乐买成立之初,鞋子经常断码。“你自己接电话时都不知道有货没货,只能先说有货。”由于断码产生的退款率一度达到30%,所以好乐买下狠心建立起自己的仓库。经过两年的积累,好乐买初步掌握了客户的偏好数据,尽量减少仓储的浪费。
  实际上Zappos的发展和目前B2C鞋业遇到的问题差不多。“Zappos首先也是由于不了解用户情况,产生了退款率飙高、尺码不全、仓储不足的问题。随着数据积累,这些问题都会慢慢解决。Zappos现在是用免运费做扩张市场,如果目前对手有人会提出运费免费,也不排除我们会跟进。但商业是个博弈的过程,免费与收费也是一样,都要根据市场、消费者、竞争对手的反应随时调整。”
  结语
  我们之所以选择译言和好乐买作为文章的结束案例,因为它们与众多网站一样,免费的商业模式还未完全展开,或者受限于目前的外环境或能力还无法展开。
  免费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也有很多人向Chris Anderson提出质疑。对于这样一个极具颠覆性的商业模式,不会只有唯一的答案。
  ① 免费总有隐性成本,这只是个把戏。—《纽约时报》 John Schwartz
  答 这是陈词滥调,21世纪的免费是没有花招、圈套和附加条件的。
  ② 广告链条单一,依靠广告生存的小企业如何存活?—《硅谷观察家》  Hank Williams
  答 在线广告业务还能增大很多倍。谷歌已经向我们展示了可测量、有针对性、按照绩效付费的在线广告,这种广告对中小企业很有吸引力,他们的潜力还未开发出来。
  ③ 免费的音乐没有价值。—雪儿?克罗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
  答 免费会让音乐推广更便利,而通过举办音乐会、推出附属商品、唱片销售许可等一样可以获利。唱片不会消亡,总有人要听品质更好的音乐。
  ④ 免费削弱了创新。—比尔?盖茨2005年接受采访时说
  答 创新者可以通过销售免费产品的支持性服务获利,或者通过扩大声誉从而获得待遇更好的工作、有偿演出等等。
  ⑤ 免费会造成浪费,影响环境。—Donald Shoup 《免费停车的高昂代价》
  答 数字信息领域,对处理、存储、贷款挥霍根本会归结为电的问题,而市场对电的定价与监管更成熟了。
  ⑥ 免费会鼓励盗版。—Mike Masnick接受Xenohacker采访时说
  答 恰恰相反,是盗版催生了免费。当市场意识到边际成本明显低于其销售价格时,盗版就会出现。版权保护方案保护价格免受外力影响,但价格迟早会降下来。
  ⑦ 免费会降低专业人士的从业热情。—Andrew Keen,《业余爱好者崇拜》作者
  答 职业记者会迎来新的角色定位,从业人数会有所增加而非减少,具备的能力也将超越传统媒体的文字领域,薪酬却会少得多。新闻将不再成为全职工作,职业记者将组织业余爱好者来报道自己的社区,更多扮演编辑、教练而非作者的角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