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裁學苑學習電子報 2010/3/19 (本文摘自《一口氣讀懂經濟學》,臉譜出版。2010年2月)
妙聽聞
早在中世紀時代,歐洲一些城市就定期或不定期地在人口集中、商業較為發達的市區舉行貿易市集,這就是展覽會的前身。但那時的市集規模不大,往往是在教堂的周圍舉行。當地和鄰近地區或國家的商人、手工作坊業主、農民和藝人雲集在一起進行商品交換和銷售。
十五世紀末和十六世紀初,由於「地理大發現」的進展,世界各大洲便於航行的地區之間的經濟及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形成了連接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的國際市場。作為促銷工具的展覽會也不再局限於一地區或一國範圍,哪裡有市場的需要,展覽會就會出現在那裡。
十七世紀的英國工業革命以及後來的比利時、法國、美國、德國的產業革命,推動了世界科技的迅猛發展,特別是先進的通訊和運輸工具的使用,展覽會不再以舊的貿易市集方式進行。當時較有名氣的城市,如萊比錫、法蘭克福、米蘭、巴黎、阿姆斯特丹、倫敦、維也納等,紛紛將貿易市集發展成為具有較大規模的國際展覽會或博覽會,並花鉅資建造常設的展覽場館。
一八五一年在倫敦首次舉行世界博覽會,來自世界各地超過一萬四千個展出者參與展覽。該博覽會以壯觀的玻璃、鐵架預鑄構件結構建成的面積7.4萬平方公尺的水晶宮展館,標誌著舊貿易市集向標準的國際展覽會與博覽會過度。
一八九五年,萊比錫舉辦了第一屆國際樣品博覽會。這屆博覽會不僅規模空前,吸引了來自各地的大批展覽者和觀眾,更重要的是對展覽方式和宣傳手段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和創新。如按國別和專業劃分展台,便於貿易談判與成交。這種方式引起展覽界的重視,歐洲各地的展覽會紛紛效尤,展覽業從此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
經濟學這麼說
會展經濟(exhibition economy)是一種形象說法,是各種類型交流會、洽談會、展覽會、博覽會的總稱。它是利用一定的地域優勢、經濟特色、資源優勢,由政府或社會團體組織,召集供需雙方按照事先確定的時間和地點,舉行專業性或綜合性的產品布展、宣傳、交易和服務為內容的特色型經濟活動。
會展經濟可分為政府推動型(如德國和新加坡)、市場主導型(如法國、瑞士和中國香港)、協會推動型(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亞)、政府市場結合型(如美國)四大模式。
會展經濟不僅本身能夠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還可以帶動交通、旅遊、餐飲、住宿、通信、廣告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據專家估測,國際上展覽業的產業帶動係數大約為1:9,即展覽場館的收入如果是1,那相關的產業收入為9。
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企業都想尋找機會蒐集市場資訊、促進產品銷售,參加會展無疑是一個契機。一方面,企業通過參加會議和展覽,可以及時、準確、低成本地獲取各種有效的資訊。然後,根據這些資訊,制定恰當的市場行銷組合策略。另一方面,企業在展覽會上通過產品尤其是新產品展示,可以誘導甚至創造消費者的消費需求。
會展經濟還能夠促進城市的發展,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深受各國政府和實業界的重視,對推動經濟發展有強大的促進作用。一位外國市長這樣評價:「如果在我這個城市開一個國際會議,就好比有一架飛機在我頭頂上撒美元。」成功的會展實例,足以證明會展的橋梁作用和它所產生的經濟效益。
知識鏈結
港口經濟(port economy) 指在一定區域範圍內,由港航、臨港工業、商貿、旅遊等相關產業有機組合而成的一種區域經濟。作為一地區與外界物資和資訊交換的重要載體,港口經濟已經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總部經濟(headquarters economy) 指一個區域利用特有的資源優勢,吸引企業將總部在該區域,將生產加工基地布局在具有郊區優勢的其他地區,而使企業價值鏈與區域資源實現最優空間組合,以及由此對該區域經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一種經濟形態。發展總部經濟可以為區域發展帶來多種經濟效應,如稅收效應、產業乘數效應、消費效應、就業效應、社會資本效應。大批國內外企業總部入駐,可以提高區域知名度、美譽度,促進區域政府提高服務品質,優化商務環境,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推進多元文化融合與互動,加快城市國際化發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