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裁學苑 2010/04/30
根據我對選修課程的學員所做的非正式調查,大多數學員都會讓團隊成員同時進行二到六個專案,一般而言,大約是四個。這表示,團隊成員能夠花在某個特定專案上的時間只有20%。
假使這是個線性影響,就已經夠糟了,偏偏還不是線性的。比方說,假設我指派你一項任務,如果你能全力投入直到完成,只要花六個工時。當然,六小時是頗長的一段時間,所以你可能會在早上工作三至四小時,然後到下午再完成。這麼一來,仍然能在六個小時內完成嗎?當然不可能。理由是,你在稍做休息後,必須花幾分鐘的時間重新慢慢適應這項工作。雖然可能只花了幾分鐘的時間,但的確會降低你的生產力。
現在假設說,因為工作狀況,你今天能花在這項任務上的時間只有兩小時,明天兩小時,後天兩小時。這麼一來,這項任務完成的時間甚至比原來分成兩大段還要更長了。在製造業中,這種適應的時間稱為準備時間(setup time),而我們在多年前就已知道,準備時間是一種完全的浪費。多一分鐘的準備時間,等於是減少一分鐘生產工作的生產。
這也顯示了,為什麼多個專案同時進行會產生許多問題。工作人員不斷在各個專案中奔波忙碌。根據時間管理的研究,當你忙於某項任務,卻被他人打斷(不論是當面或電話)時,事後可能需要花15~20分鐘重新適應。假如你在一個小時內被打擾了三次,即使每次只有五分鐘,那一個小時你幾乎什麼也做不成。
而且你還不只是因為準備時間而降低生產力,想想看一個人花在每一個專案的開會時間。據我們所知,許多會議基本上毫無生產力可言,因此讓工作人員同時從事多個專案,等於同時增加許多浪費時間的會議。 根據經驗顯示,減少工作人員參與專案的數量,反而生產力大增。有家公司發現,若讓員工以某項專案為最優先的事項,然後在停工期間從事第二優先的專案,其生產力幾乎是倍增。
但是,要讓資深的管理階層接受這樣的觀念,卻可能非常困難。他們總是受限於必須一次完成所有的事情的思維中,卻不了解若是他們把各個專案排出優先順序,然後依序一一完成,不但能在同樣的期限內完成,而且效率更高,品質更好。
排隊理論與資源管理
另一件對專案會產生反效果,而且在今日的組織中非常盛行的事,就是組織瘦身的範例。做一個簡短的歷史回顧,你或許會回想到1980年代,許多公司的管理都是層層節制。這可能是「一個經理人最多只能直接督導六個人」的信念導致的最終結果。長久下來,組織變成一座小型金字塔,一位經理人下面有六個人直接向他報告,而這六個人下面也各有六個人直接向他報告,以此類推。
在工業革命的初期,許多工人的教育程度不高,需要許多的督導,或許需要金字塔型的組織,但是到1980年代,情況已然丕變。儘管如此,我們卻因為視控制的幅度應該局限於直接呈報者最多六個人為典範,而墨守成規。
之後人們開始了解到,事實根本不是這樣,因而造就了一股裁減中層主管的風潮,並且以去掉過多的「脂肪」做比喻,那的確也是事實。結果對企業有很大的正面效果:帳面獲得立即的改善,而且是合法的。假使成本降低卻不會影響營業額,利潤自然會增加。
也因為第一帖刪減成本的處方感覺很棒,經理人很快地就開始進行更大規模的瘦身計畫。當你發現某件事奏效的時候,自然就會再試一次,他們正是如此。現在,我們正處於精簡的風潮當中。許多公司把他們認為可犧牲的員工全都裁撤了。
問題是,有些公司早就把所有的脂肪都去除了,因此他們現在去除的是肌肉。
此外,這是個生物學上的比喻,而我們知道,把任何有機生物的所有脂肪去除掉絕不是一件好事。脂肪可提供艱困時期所需要的能量,我們卻沒有領悟到這一點。
就算是這樣,排隊理論(queuing theory)與這種情況又有什麼關聯呢?與排隊理論有關的是公路的容量、生產線的產能等。假使你曾經在尖峰時間開上一條主要幹道,而當時所有的人也都想上這一條公路,那麼你就會了解當系統達到極限時的狀況。在尖峰時間,等著上那條公路的時間必定會非常長;但在其他的時間就不會那麼誇張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