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總網頁瀏覽量

24,752

2010年9月4日 星期六

人非理性,市場還有效率嗎?

天下文化‧財經趨勢報  2010/8/27




20084/11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將台灣的主權評等展望由「負向」調為「穩定」,結果台股在5/20見到高點9309點之後,就一路慘跌;不少投資人套在高檔,機構法人的表現也一樣。

2009
4/14,標準普爾又把台灣主權展望由「穩定」降為「負向」,當天台股收5892點,結果反而打底完成,一路攻上8395高點。眾人皆哭的時候,一定有人是逆勢操作的贏家,他們心理素質特別堅強,這些人到底如何在資訊混亂的市場中維持理性判斷?

投資不能把學校的理論照單全收

「效率市場」是投資學必修的理論,美國金融學家費瑪(Eugene Fama)在〈有效資本市場:對理論文獻和經驗證據的評論〉文章,把效率市場分成三類: 弱式效率市場:股價已反映所有「歷史資訊」,包括成交量、成交價等相關公開資訊,所以「技術分析」無效。

半強式效率市場:股價已反映所有「已公開訊息」,包括歷史資訊、財務狀況及各項經濟預測資訊等,所以「基本分析」無效。

強式效率市場:股價已反映所有歷史訊息、已公開訊息、內部人尚未公開資訊,所以「內線消息」無效。

從實務觀察,完美的強勢效率市場並不存在。因為效率市場的前提假設是人是理性的,但顯然許多實證研究與周遭故事都告訴我們,人並不是十分理性。

人性不知不覺中會模仿與盲從別人,連專業的分析師或基金操盤手也未能倖免。譬如,分析師提出建議前,經常先觀察同業;統計學的厚尾理論(Fat Tail)也顯示,極端損失出現的機率,高於常態分配,主要因為一個有效率的市場,可以將接收的資訊,即時反映在價格中,但實務上,當市場的多頭趨勢明顯,投資人注意的往往是股價飆升,忽略了利空資訊,一旦消息累積超過臨界點,將會出現「一次反映」所有利空的崩盤狀況。

這種盲從行為,行為財務學家稱之為獸群的盲動,時常成為導致市場喪失效率的元凶,既然這樣,市場還會是效率市場嗎?或是,有什麼辦法能避免不合理的決定或舉動,拉近實際與理想決策的距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