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的改革開放,30年的區域大發展,旅遊業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成長壯大,發展理念不斷更新,發展地位不斷提升,從時間、空間和政策三個維度上都呈現出不同的特徵。 通過這三個維度的分析,將有助於明確當前區域旅遊的發展地位,為旅遊業的優化發展奠定良好的分析基礎。
近年來,中國旅遊業發展迅速,在區域戰略實施和區域經濟發展當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在區域經濟蓬勃興起的今天,在區域版圖日益清晰的發展藍圖下,進一步明確旅遊業的區域戰略地位和作用,引導旅遊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實現旅遊發展與區域經濟社會的良性互動,以旅遊業發展推進國家擴大內需戰略和國家區域戰略有效實施,具有重大意義。
30年的改革開放,30年的區域大發展,旅遊業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成長壯大,發展理念不斷更新,發展地位不斷提升,從時間、空間和政策三個維度上都呈現出不同的特徵。 通過這三個維度的分析,將有助於明確當前區域旅遊的發展地位,為旅遊業的優化發展奠定良好的分析基礎。
就旅遊業是否已成為戰略性支柱產業,從時間維度來看,可以說今天還是理想,明天將是現實;從空間維度來看,可以說全國尚是理想,局部已是現實。 2009年全國旅遊業總收入1.29萬億元,相當於GDP的3.8%,相當於服務業增加值的9%,與旅遊產業地位與支柱產業(一般要相當於GDP的5%-8%)的要求還有一定距離,但從其具備的特性看,符合戰略性產業的主要標準,即關係全局,聯動面廣;市場前景好,發展潛力大;對結構調整效果好、引領性強;可持續性強。
一時間維度
1.服務業時代即將到來
服務業比重持續上升,將超過第二產業。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產業結構大體經歷了“一二三,二一三、二三一”等不同階段。 從近年來我國三次產業結構的變化看,表現出了第一產業比例明顯下降、第二和第三產業幾乎等比例提高的特徵。 “十二五”期間,我國第一產業佔比將繼續小幅下降,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比重將有所調整。 而“十三五”時期服務業將進一步快速發展,預計在十三五期間(大約在2017年左右)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重將超過第二產業,服務業的時代即將到來。
消費結構升級和城鎮化加快推進,服務業日益成為重要增長點。 2002年以來,我國居民消費結構升級進入以住房和汽車消費為主導、城鎮化加快發展的新階段,未來將進入服務主導的消費階段,積極發展服務業是擴大居民消費需求的重要增長點,以旅遊為代表的精神文化消費將持續擴張。
2.“旅遊旺家”的時代來臨
不少地方發展在經歷了“農業起家、工業發家”時期後,已經進入“旅遊旺家”時期。 農業起家時期(建國後至改革開放前),各地強調比產量(糧食、鋼鐵);工業發家時期(上世紀80、90年代),各地強調比總量(GDP)和余量(財力);旅遊旺家時期(21世紀以來),強調比生活質量、比生態環境,旅遊業作為戰略性支柱產業的作用正日趨明顯,旅遊業的大發展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3.旅遊發展“言行一致”的時代來臨
(1)說起來不重要,幹起來不重要。 中國改革開放的前20年,旅遊業發展未得到足夠重視,旅遊業雖然開始被作為經濟產業和綜合性產業來進行發展,但沒有成為政府工作的重點。
(2)說起來重要,幹起來不重要。 1998年旅遊業確定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旅遊業的發展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視,旅遊業的地位也得到了提升,說旅遊的越來越多,但是大力推動旅遊發展的實質舉措並不多。
(3)說起來重要,幹起來也重要。 旅遊業定位為國家戰略性支柱產業後,受重視程度大幅提高。預計在“十三五”期間服務業比重超過第二產業後,旅遊業會得到實質性的全面發展,科學說旅遊、認真做旅遊將成為時代的主旋律。
30年的改革開放,30年的區域大發展,旅遊業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成長壯大,發展理念不斷更新,發展地位不斷提升,從時間、空間和政策三個維度上都呈現出不同的特徵。 通過這三個維度的分析,將有助於明確當前區域旅遊的發展地位,為旅遊業的優化發展奠定良好的分析基礎。
30年的改革開放,30年的區域大發展,旅遊業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成長壯大,發展理念不斷更新,發展地位不斷提升,從時間、空間和政策三個維度上都呈現出不同的特徵。 通過這三個維度的分析,將有助於明確當前區域旅遊的發展地位,為旅遊業的優化發展奠定良好的分析基礎。
二空間維度
1.服務業發展程度與區域經濟發展程度密切相關
中國各地發展程度不一,所處工業化階段也不同。 從2005年中國各地區工業化階段比較來看,東部地區已進入工業化階段或工業化中期的後半階段,其中上海和北京已經步入了後工業化階段,2009年北京服務業佔GDP的比重已經超過了75%;國內其他地區亦分別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服務業佔GDP比重也各不相同。 服務業的發展程度與區域經濟發展程度密切相關,服務業具有強大的經濟和社會功能,應該大力提升服務業的發展規模和水平。
目前全國已有27個省區市把旅遊業確定為支柱產業、主導產業或重要產業,不少重點城市都已將旅遊業列為支柱產業,旅遊業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已佔據重要地位。 北京、西藏、四川等省份,旅遊業已經成為支柱產業。
2.旅遊業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互為聯動
根據旅遊業的地位、功能和作用,大體可將旅遊業和區域經濟的關係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旅遊龍頭主導型,其典型代表如三亞、麗江、黃山、張家界等資源或發展優勢極其突出地區。 在這些地區,旅遊業產值相當於GDP的比重大約在50%以上,旅遊業就是主導產業、支柱產業或龍頭產業,就這些地區而言有條件跨越工業經濟直接進入服務經濟形態,走出一條新的區域特色發展道路。
第二類是旅遊產業融合型,其典型代表如北京、上海、天津、廣州、青島、大連、重慶等地區。 在這些地區,旅遊業產值相當於GDP比重約為10%-20%,佔據不了主導地位,但卻是融入其他產業且關聯帶動整體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勢產業。 因此關鍵是找准和擺正旅遊的位置,要注重融合,以產業鍊和價值鍊為紐帶,整合旅遊產業及相關產業,充分發揮旅遊經濟關聯帶動功能。
第三類是旅遊特殊功能型。 其典型代表有焦作、伊春等資源枯竭型城市,有六盤山(位於固原市)、貴州少數民族地區等老少邊窮地區。 這些地區,旅遊產業是接續產業、富民產業、和諧產業。 例如,在西部大開發中,旅遊就能普遍發揮民間轉移支付的作用和功能,實現財富的再分配,促進地方的生態環境保護。
三政策維度
旅遊業從最初的外交事業到當前的戰略性支柱產業,性質不斷變化,功能日趨豐富,政策逐步深入。 1979年鄧小平同志指出,將旅遊業作為一個經濟性產業來發展;1981年,國務院第一次組織召開全國旅遊工作會議,明確指出旅遊事業是一項綜合性的經濟事業;199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旅遊業確定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2006年,中國旅遊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2009年末,旅遊業被定位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這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務院第一次明確把旅遊業提升到國家戰略的層面。 同年,國務院還出台了《關於推進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文件,旅遊業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日益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對旅遊產業性質的認識實現了質的飛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