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傳統四大媒體在台灣新台幣1,000億的廣告市場中,占去46%的預算後,還有什麼媒體,能為廣告客戶帶來更大的投資報酬率?甚至跟傳統媒體一較高下搶生意?
有一種媒體,被分配到的廣告預算不多,也很少擔任整合行銷中的要角;但是總覺得不能沒有他。
他就像是科學實驗中的催化劑,為複雜的行銷策略中加速化學效應;看似不起眼,卻又扮演著推波助瀾的角色。他只負責吸引特定族群的目光,為品牌加分,也幫助銷售成長。「他」就是精準媒體,總是悄悄出現在消費者的生活中,有時在捷運、有時在電梯口、有時在廁所,用各種意想不到的方式,替許多商品做宣傳。
可惜的是,精準媒體的功能跟特色多如繁星,廣告客戶又對媒體效益存疑,導致精準媒體的廣告預算總是在電視廣告的考量下被犧牲。從《動腦》雜誌4月號的廣告量調查可以發現,2008年店頭、戶外交通的廣告總量一共減少了新台幣38.92億元,僅有手機行銷的廣告預算成長5%。在缺少預算的情況下,讓這些精準媒體就像是空有一身謀略,卻找不到伯樂賞識的策士一樣。
一直致力於店頭行銷的立點效應媒體副董事長游永全就建議,與其不斷將電視廣告預算,投注在知名度已經很高的品牌,還不如撥出一部分預算,讓更精準的媒體來加強宣傳力道,對商品的實際銷售反而會帶來更大的幫助。
《動腦》雜誌9月號針對台灣31家各種精準媒體服務公司進行調查,除了從消費者的生活型態切入,分析媒體特色與產業現況,也邀請7位每天在評估媒體廣告效益的行銷專家,為6種精準媒體逐一評分,給每一位做媒體選擇、決策運用的《動腦》讀者參考。
精準媒體 無所不在
比起能影響到較多消費者的傳統媒體來說,精準媒體更重視廣告訊息是否會接觸到目標族群,及在關鍵時刻將購買慾望轉化為消費行為。凱絡媒體總經理朱詣璋指出,所謂的精準媒體,應該是一種相對性概念,在適當的時候,彌補傳統媒體的不足。他舉例,戶外廣告如果跟電視媒體比,能夠將廣告訊息傳遞給固定區域的人,精準性當然較高。
因此就相對性來說,精準媒體可分為兩大類,一個是「戶外媒體」(OOH, Out of Home),另外一個則是手機媒體。戶外媒體涵蓋的範圍很廣,除了一般在街上看到的戶外看板、街道家具、車體廣告、交通電視、大樓媒體與店頭廣告等……其他如紙袋、酷卡、夜店、廁所等無法被歸類,卻又與消費者息息相關的媒體型態,都可以是精準媒體。
另外一種精準媒體,是在台灣普及率高達113.3%的手機,主要透過簡訊、圖鈴或是加值服務,為廣告客戶增加更多與消費者互動的機會。簡訊王行銷總監魏正松樂觀的表示,與去年相比,「簡訊廣告」讓消費者接受的程度已大幅提升,各大品牌與政府機關,也願意將簡訊廣告編列為年度行銷預算費用。他認為,消費者已經漸漸習慣這種廣告的接收模式,現在只排斥與自己不相關或折扣太少的消息,十分有未來性。
消費者怎麼看精準媒體?
這些精準媒體對自己提供的服務信心滿滿,都希望能爭取到廣告客戶更多的預算;不過,消費者又是怎麼看待這些精準媒體的呢?根據尼爾森在2008年針對1萬名2到65歲的台灣消費者,進行生活型態大調查來看,精準媒體在各方面的表現令人眼睛一亮,並不輸給傳統四大媒體,甚至還有過之而無不及。
品牌訊息的重要來源
在媒體廣告對產品影響調查中,電視在打造品牌形象的效果最好,有45.2%的消費者透過電視初步認識品牌,難怪廣告客戶甘願將大部分預算放在電視媒體上,就算廣告檔次已經爆滿,也要逼媒體代理商想辦法擠進熱門時段。
精準媒體也不遑多讓,隨著民眾在外的時間增加,分別有28.3%與24.4%的消費者,是經由戶外與店頭媒體得知品牌或產品的存在。
貝立德媒體企劃副總盧炳勳就指出,戶外媒體是品牌形象建構重要的一環,如果廣告看板位置設在目標族群必經的場所,一個月接收廣告的次數甚至會比電視還多,久而久之消費者會對品牌有信賴感。游永全也觀察到,在店頭宣傳商品最有效的媒體,就是櫃台桌卡、海報以及廣告傳單,可以迅速讓消費者得知目前有什麼商品正在銷售。
在增加產品注意力層面,戶外媒體更是表現突出,占有44.9%的比重,僅低於電視的47.6%。這是因為戶外廣告的大型創意,常讓經過的民眾忍不住停下腳步觀看,有時還吸引媒體報導,形成免費的公關效益。
幫助提升購買意願
曾有人將消費者與品牌之間的關係,比喻成單身男女從認識到了解,再從熱戀到結婚的過程,而最後熱戀跟結婚的結果,也是廣告客戶最在意的部份──消費行為與品牌忠誠。畢竟沒有人希望砸了大筆預算在廣告上,產品的市占跟銷售卻毫無起色。
從尼爾森的消費行為調查顯示,電視不再獨占鰲頭,在「增加重複購買意願」部份,就比店頭媒體還少2%,其他項目還與電視不分軒輊,這代表店頭媒體對消費者的購買行為有很大效果。盧炳勳分析,店頭媒體最大的貢獻,就是讓原本在家看電視的「閱聽人」,在通路上變成有購買行為的「消費者」。
戶外媒體雖然對於消費行為上表現普通,不過在「提高初次購買意願」的項目上,要比報紙跟廣播媒體來得有效,有5.3%的消費者會因為戶外媒體而提高購買商品的意願。前線媒體的媒體研究副理楊忠勳就指出,戶外媒體可以適時提醒在家看過的廣告訊息,或最近有什麼促銷活動,有時對於消費行為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
手機行銷後勢看漲
根據英國無線聯盟協會(UK Wireless Federation)的統計,2011年全球行動廣告量將高達150億美金,在台灣的手機使用情形又是如何呢?在2008年10月到2009年3月的尼爾森生活型態大調查中,在手機簡訊的處理方式中,有55.2%的消費者在收到簡訊時會馬上閱讀,也有12.4%會視簡訊類型,與發送人再決定該怎麼做,顯示手機的簡訊廣告大有可為。
MAZDA台灣總代理行銷處長王文錕認為,由於許多消費者對於大量的簡訊廣告持負面觀感,所以手機在行銷策略上應該要提供消費者更大的誘因,才有機會發揮廣告效益。
王文錕也提到,手機的多媒體特色運用在行銷策略裡會非常精彩,尤其是各種加值服務,在未來有可能會是互動性最好的媒體。不過,從2009年E-ICP東方消費者行銷資料庫顯示,最多人使用的仍是文字簡訊,再來則為來電答鈴,這可能與手機上網的費率太高有關,使得許多3G服務都還不普及。從年齡層分析,不管是手機文字還是影音服務,13到19歲消費者的接受度最高,以後可能會是手機行銷的主要消費群。在其他年齡的分布上,可以發現除了40到49歲以上幾乎不下載遊戲外,各種服務都還有一定的使用率,代表手機廣告形式未來還有很大的發展性。
搶生意 精準媒體要主動
從上述統計看來,儘管這些精準媒體具有相當的前瞻性,但360數位媒體總監鄭乃榮則指出,即使現在有許多戶外媒體供廣告客戶選擇,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使用上的複雜度,導致客戶大多以公車廣告呈現,失去一個可以展現創意、製造話題的機會。他感嘆,國外有許多令人激賞的創意案例,相形之下台灣戶外廣告,甚至在今年的4A YAHOO!創意獎中缺席,顯示戶外廣告的比重及廣告創意就稍顯不足。
康瑞行銷資深副總沈志勳認為,缺乏量化的數據呈現廣告效果,是精準媒體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
楊忠勳也認為,不管是戶外廣告還是手機媒體,都需要有一個類似尼爾森的公正單位,建構出一個能夠提供廣告客戶參考的調查數據,甚至清楚描繪出消費者的輪廓,未來才有機會得到更多廣告預算。
手機媒體在爭取廣告預算時,也遇到同樣的問題。魏正松指出,儘管手機行銷價錢公開又便宜,但有許多大品牌依然認為手機是屬於私人用品,還稱不上是媒體,因此獲利不高。另外,在提案比稿時,常有不知名廠商以低於成本的方式向廣告客戶報價。經調查後才發現,這些廠商收了錢卻沒有向電信業者下單,讓廣告客戶受騙損失,不僅破壞合理價格,也讓廣告主下單時多一層顧慮,為手機媒體產業造成深遠影響。
朱詣璋建議,在廣告客戶的預算不斷減少之下,媒體組合會變得更單純,精準媒體就必須突顯自己的區隔性,向廣告客戶介紹媒體特色。紅標戶外媒體業務總監洪國榮也認為,主動去找客戶的目的,不是要搶媒體代理商的生意,而是要客戶認識這些新媒體。像他們經營的加油站廣告,就以每七天有160萬人接觸加油站廣告為賣點,告訴顧客有哪些好處。
就像文章開頭所說的,這些精準媒體就像是催化劑一樣,單看沒什麼了不起,但引起的化學效應卻不容小覷。當所有品牌都把大量的廣告預算投注在電視時,最後的勝負,也許就決定在這精準媒體上。
註1:根據2009年E-ICP東方消費者行銷資料庫顯示,有52.6%20至29歲的人,在過去7天內看過公車車廂外廣告,甚至比其他年齡層高出4%以上。
註2:根據MEDIAWEEK統計,有15%的年輕人,對於戶外電子廣告看板有更高的注意力,尤其在酒吧、健身房、購物中心與電影院這些他們愛去的場所。
註3:精準媒體未來3趨勢
1.主動式行銷
精準媒體不管是戶外還是手機廣告,愈來愈重視「主動式行銷」,藉此提高消費者廣告的涉入感,降低對廣告的厭惡程度。比如說,戶外廣告結合手機簡訊後,以優惠券的誘因,吸引消費者主動撥打「0800」免付費電話;或是在大樓媒體中放折價券,讓需要的消費者自行索取,對實際銷售更有幫助。
2.評估效益技術
精準媒體最讓人質疑的地方,在於無法有效測量媒體效果,以及消費族群的特徵。不過,戶外媒體除了與手機技術結合,藉此計算回收率以外,電子互動技術的進步,讓廣告看板開始有精準測量廣告效益的可能。像前線媒體2009年就引入「人臉辨識技術」,將數位看板廣告加入收視量測系統,計算瀏覽人次與時間,甚至還有性別辨識功能,可作為市場行銷策略的分析數據。
3.整合性服務
目前不僅廣告公司、媒體代理商以及公關公司能提供360度服務,精準媒體也漸漸朝向整合性服務的趨勢。像大樓媒體已開始爭取比較高的預算,配合活動行銷,在電梯旁擺攤、提供產品試用,或請展場女郎站台造勢,為品牌增加更高的曝光機會。分眾傳媒行銷副總翁祖鵬也坦承,儘管辦活動離他們的專業有一段距離;不過,他們希望累積更多的活動經驗,有機會搶活動公司,或公關公司的生意,增加更多元的收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