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雜誌電子報 2009/12/10
2008年台灣婦女平均總生育數全球最低,僅1.05個, 今年預估將降到1個,跌破2.1個人口替換水準的一半,照此下降速度,到2025年,台灣的人口死亡數將超過出生數,人口進入負成長,輪椅將取代學步車。人口減少,帶來的是人口老化和勞動力的不足,政府舉債照顧銀髮族,將增加財政赤字,動搖國家和社會的根本。
為了搶救消失的主人翁競爭力,《遠見》進行生育態度大調查,結果發現:近三成單身不想結婚,經濟壓力大不想生小孩。
此外,並整理出台灣生育率全球最低的八大原因和四個建議,幫政府、企業、個人因應少子化的衝擊。
此外,並整理出台灣生育率全球最低的八大原因和四個建議,幫政府、企業、個人因應少子化的衝擊。
恐怖1.05! 台灣生育率全球倒數第1
2024年,是台灣競爭力的關鍵時刻。人口將進入零成長時代,嬰兒出生數與死亡人數同為19萬人,總人口開始步向衰退。同時,這一年的65歲以上老年人將占總人口的19.3%,之後進入聯合國所定義的「超高齡」社會,每五人當中就有一名老人。
2024年,剛好也是千禧寶寶滿24歲、應該步入社會的年代。然而,迎接他們進入職場的,卻是最後一批戰後嬰兒潮(1945~1964年)大量的退休人口。
2024年、也就是15年後,那時候的台灣將會如何?眾所皆知,人口為國家基本要素之一,其組成、素質、分布、發展及遷徙都攸關國家的發展與社會福祉。早一輩人常說「多子多孫多福氣」,說明了人口為國家、社會的經濟命脈來源。
20世紀前半葉,學者專家們憂心人口爆炸將帶來世界大災難,甚至預測地球將進入「只剩下供人站立空間、野生環境被破壞、自然資源消耗殆盡」的恐怖時代。
世事難料,才多久時間,人口生育率、人口結構產生巨大轉變,多數國家擔憂的不再是人滿為患的問題,而是少子化、高齡化所帶來的新衝擊。
2025年,死亡數超過出生數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少子化情勢比其他國家更為嚴峻。1951年時,平均每位15至49歲婦女還生育了7名以上的子女,到了1984年,已經降為2.05名子女,跌破2.1個人口替換的水準。(見頁111表1)
到了2008年平均總生育數更只剩下1.05個,遠低於美國2.1人、法國1.9人、英國1.8人,甚至還少於鄰近的新加坡1.4人、日本1.3人,以及韓國的1.1人,成為世界上生育率倒數第一名的國家。(見頁111表2)
「1.05個,這真的是非常恐怖的數字,」專攻未來學的台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管理研究所教授莊淇銘為台灣的未來捏把冷汗。
觀察台灣的粗出生率以及嬰兒出生數,就能明顯感受到人口銳減的驚人速度。每年的嬰兒出生數正不斷遞減。1963年,當年出生嬰兒達到最高峰,為42萬7217人,其中或有生肖因素而成長,但從此進入停滯與負成長時代,去年更大幅縮水到19萬8733人。45年來嬰兒數減一大半,創下歷史新低紀錄。到了2025年,台灣將出現死亡數超過出生數,人口開始負成長。經建會還曾經預估到了2108年時,台灣人口將只剩下800萬人。
壞消息接踵而至。根據美國人口統計局(Population Reference Bureau)今年8月最新的世界人口資料,從2002年至2008年的數據,顯示出一些低生育率國家,例如英國、西班牙、日本、俄羅斯、法國等都有小幅回升的跡象,唯獨台灣仍然還在持續下降中。
依照這樣下降的速度,總有一天,台灣的「輪椅」將逐漸取代「學步車」。
1951年,台灣65歲以上老年人口僅占總人口2.5%,自此老年人口開始逐步增加,1986年已突破百萬大關。2008年底,老年人口達到240多萬,占比為10.4%,不到10人當中,就有一名老人。
根據經建會2008年8月「97年至145年人口的中推計」預估報告,2025年時,每10人當中,只有1.24個小孩,卻有2名老人。到了2056年,每10人當中,只有一名小孩(0~14歲),但每2.6人就有1位老人。 台灣的兒童正在悄悄地消失當中。只要到各地公園走一走,就會有明顯感受。
11月14日週末的午後,久違的陽光為中和公園帶來暖暖冬意,在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的後門,停靠了一整排的輪椅,身體孱弱的老人們望著天空。一旁的外籍看護工們難得偷得清閒,忙著話家常。 時間就這樣一分一秒地流逝,好不容易才有一位媽媽推著嬰兒車進入公園。形單影隻的嬰兒車與一整列的輪椅,形成強烈的對比。
住在公園附近的居民們早已習慣這樣的景象。每天到公園做運動的張媽媽說,午後的中和公園已經變成老人公園了,到處都是輪椅、柺杖,很難得看到小娃娃。
教書31年的東海大學社會系教授高承恕汗顏地說,他是三年級生,爸爸媽媽共生了七個孩子,但是他們七兄妹竟然只生了四個小孩。輪到五、六年級生當父母時,當然生得更少。
連鎖效應! 少子化動搖國家社會根本
近幾年來,少子化、高齡化的影響,已逐漸滲透到生活周遭的各種細節裡,影響各行各業的生存。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附近的安親班吹起了熄燈號,連小時候上的幼稚園也不聲不響地關門了。
以前人人稱羨的婦產科、兒科醫師漸漸沒落。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院長曾啟瑞指出,1970年代,婦產科專科醫師錄取率不到4%,現在一年只剩30位新的住院醫師,只要想當婦產科醫師,醫院都非常歡迎。「預計到2020年,約有500位婦產科醫師退休,將出現人才斷層危機,」他憂心忡忡。
小兒科門診也是冷冷清清,醫師人數每年正以15%的速度遞減中。台大醫院小兒部兒童胸腔與加護醫學科主任呂立說,去年台大好不容易招收13名兒童醫師,就跑掉七個,只好重新招收。受少子化影響最大的區域醫院、中小型醫院,已經倒了80幾家。
影響經濟,降低國家競爭力 到底,少子化將會帶來什麼樣的衝擊呢?
「它決定了台灣未來的政治、社會、經濟的基本架構,」高承恕強調,少子化影響層面相當深遠,擴及國家、企業、家庭與個人。
首先,當新生兒愈來愈少時,將導致就業人力萎縮、勞動力高齡化、人力供需失調等問題,造成預期經濟規模的人力結構與需求無法滿足的背離現象。
人口結構改變也會影響消費行為與商業規模。與幼兒相關產業最立即受到衝擊,尤其是「以量制價」的代工業者,會面臨市場衰退的考驗,並陸續波及到其他產業。
如果,人口持續下降,市場將跟著縮小,進而降低企業投資意願,減少國民生產毛額,經濟無法持續成長,將削減國家總體競爭力。
稅收大幅減少,財政出現黑洞 下一代減少,當然也會影響未來稅收。其實2004年時,台灣的退休年金支出已達2100億元,是同年全國個人綜合所得稅收的總額。近幾年來,退休金支出更是一年高過一年,逐漸形成財務黑洞。
另外,消費人口減少也會造成產業萎縮、營業額降低,營利事業所得稅自然減少。
其實,這幾年政府稅收已嚴重縮水,財政部統計至今年10月底,總稅收僅1兆2821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短少2556億,衰退幅度達16.6%。預估今年全國稅收恐怕短缺達2000億以上,為史上最嚴重的一年。
值得關注的是,根據立法院預算中心的估計,馬政府上台16個月,連同以後年度的特別預算,就舉債了7167億,連同潛在負債,國債已高達13兆7542億元。
「如果政府無法有效解決財政問題,照這樣的舉債速度下去,當少子化讓稅收持續減少,再碰上高國債時,不知道會滾出多大的財政雪球,」台北商業技術學院財稅系副教授孫克難說。
青壯年負擔重,全家只靠他 從扶老比的走勢圖,也可預見台灣工作人口負擔將愈來愈重。1951年時每22.7位15至64歲的工作人口,只要撫養一名老人就好了,但2008年已降到6.9個養一位老人。(見頁112表3)
依照經建會推估,2024年時,將降至3.5個養一個老人,到2056年時,只剩1.4人照顧一名老人。
尤其生物科技突飛猛進,拉長人類平均餘命,讓高齡化問題更嚴重。1956年至1958年,台灣女性平均壽命為64.22歲,男性為60.17歲,到了2008年,女性已延長至81.94歲,男性為75.59歲。
莊淇銘說,嬰兒變少,老人增加,老人壽命延長,年輕人連自己都養不起了,如何養子女、父母、祖父母,「這個問題比金融海嘯還可怕。」
日本10多年前就面臨少子化、高齡化的問題。雖然日本社會福利政策比台灣好,但幾乎都靠舉債來支應,債務已逼近GDP的兩倍。
莊淇銘說,日本年輕人發現上班繳的稅都拿去養老人了,等到自己老了,政府也不見得養得起,繳稅意願愈來愈低,拒繳的氣氛愈來愈濃厚。
現實版的日本就擺在眼前,台灣將來會如何呢?
學校倒閉,從幼稚園到大學 少子化如同教育界的土石流一波波而來,勢頭愈來愈強。首當其衝中的就是教育機構,從安親班、幼稚園、小學、中學,乃至於大學,骨牌效應般地從最基層逐漸往上推壓。全台安親班五年間關了73家、私立幼稚園也倒了297家。
以前考大學雖不像中科舉般困難,但也得過關斬將才能擠入窄門,但今天,已有大學搖搖欲墬,面臨倒閉邊緣。
今年6月6日,日本名古屋三重中京大學、新城大谷大學與大阪的尼崎市聖托馬斯大學、神戶的時尚造型大學召開緊急記者會。各大學校長表情沉痛地宣布經營陷入困境,將停止招生。
這樁有史以來第一次的日本大學倒閉事件,震驚了日本社會。而這樣的景象也即可能在台灣發生。
2000年,前台大校長陳維昭在一場研討會中指出,教育部放任大學倍增,又逐年縮減大學經費,加上少子化趨勢,屆時一定會有大學倒閉。當時教育部回應,10年內不可能有大學倒閉。
言猶在耳,今年大學考試缺額達到6802人,比去年增加2014人,缺額數是95學年(29人)的234倍,招生掛零校系數更增加到11個。 教育部高教司表示,97學年大學生(含技職和夜間部)實際缺額為5.9萬,受少子化影響,未來幾年將更嚴重。從在學率、註冊率推估,即便每年招生名額減2%,到2021年仍有7.1萬的缺額。
招生減幅似乎跟不上少子化速度。立委黃志雄擔心,全國大專院校達164所,少子化衝擊下,預計將有1∕3、近60所大學要關門。 高承恕指出,少子化讓人人可上大學,看似教育水平提升,卻是品質低落、年輕人素質變差,最終將削減企業生產力、國家競爭力。
啃老族增加,對經濟造成衝擊 這一代年輕人很幸運地遇上台灣有史以來最富裕的父母。年輕人在無憂無慮的環境成長,培養出不同的價值觀,遇上近幾年職場環境欠佳,社會上出現一批「NEET(尼特族)」「啃老族」。 某人力銀行曾遇過一個擁有啃老族的家庭。某大學退休的教授年近90歲,至今還在扶養一對雙胞胎兒子,兩兄弟年過40,從未上過一天班。 這對兄弟大學畢業後,不願出國深造、不就業,也不喜歡出門、交朋友。在家一窩就是20多年,食衣住行全靠爸媽。 教授名下有兩棟房子,兄弟倆早就商量好,父母老去後,一間自住、一間出租。兒子連未來都規畫好了,讓教授無言以對。
根據主計處今年7月的最新統計,去年台灣尼特族人數重回18萬5000人,平了2004網路泡沫破滅後的紀錄,占比甚至比日本高。 少子化更容易產出尼特族,孩子像兒皇帝,從小被呵護慣了,容易發生「人際關係不佳」「社會適應力差」「耐性不足」等問題。莊淇銘指出,如果青年都不投入職場,而是回家「啃老」,對家庭、社會、國家經濟都將造成巨大衝擊。
搶救人力! 政府 企業 個人因應衝擊
面對少子化所帶來的衝擊,政府、企業、個人該如何因應呢?
政府必須根據實際的人口結構變化、走勢圖,擬定各種政策,避免以前犯過的錯誤。
新生兒遞減不是今天才發生的事情,早在20年前就從統計數字上顯現出來。「當時如果能根據資料,前瞻思考及分析,就不會廣開大學之門,也不會有今天接不住的燙手山芋,」莊淇銘說,政府擬定任何政策一定要依據人口數字來規劃,才不會出現無效益的投資。
1.移民政策:彌補人口失衡
短期內想提升出生率談何容易,不少專家也建議,適當的移民政策,可解決少子化所帶來的人口失衡問題。
「移民政策扮演重要角色,」淡江大學國際貿易系教授林志鴻指出,紐西蘭曾經面臨人口減少的問題,但十幾年來,移民政策得宜,採總量管制,移出多少就移入多少,有效延緩少子化危機,台灣可以借鏡。
再以新加坡為例,為紓緩少子化問題,將透過移民將人口預計十年後,從400萬增加到650萬人,除運用填海造地多出40%的居住面積外,還需要2000名醫師,來不及自行培養,就往鄰近國家挖角。
這方面,台灣很欠缺。2003年前,政府並沒有積極鼓勵人口移入的做法,而是尊重社會與經濟發展趨勢,被動的接納移民。去年才開始修正、放寬一些辦法,以吸引專業及投資移民。
台北大學財政系教授林恭正認為,台灣保護觀念重,老百姓只要聽到政府想開放人才進口,就反彈、懼怕工作被搶,移民政策確實不好推行。不過還是期許政府能朝移民的方向努力,「正確的移民政策會幫國家帶來人才、錢財,促進經濟繁榮。」
2.延後退休:補不足勞動人口
大批退休人潮將壓垮財政,這是已開發國家最棘手的題之一,因此各國都有延後退休年限的趨勢。
林志鴻指出,勞動力往後延伸可解決少子化部分問題。
例如,將65歲拉長到75歲,一位老人繳的稅可能是年輕人的兩至三倍,可以彌補不足的勞動人口所引發的稅收銳減問題。
而且60、70歲持續工作的老人還可以養80、90歲以上的老人,減輕青壯年的壓力。
月前,英國兩大政黨都一致贊成,為減輕財政赤字,政府應提高職工退休年齡,延遲養老金給付壓力。保守黨更期望將職工退休年齡從65歲提高到66歲。如果從明年開始實施,政府每年可以少支付130億英鎊的養老金。
去年5月,台灣已經將「勞工自請退休」「雇主強制勞工退休」的強制退休年齡從60歲延長至65歲。 根據主計處最新調查發現,今年前三季25至44歲的工作主力就業人數不增反減,較去年同期減少約10萬4000人,創下歷史新高。相反地,原本屬於「退休一族」的65歲以上民眾,今年前三季就業人數為19萬2000人,不僅連續第五年增加,更有七成六的人表示不想退休,想一直工作。
延後退休可減緩少子化所帶來的衝擊,不過,也有可能排擠掉年輕人的就業機會。 根據104人力銀行的調查顯示,有58.1%企業坦承,同一職缺若由新鮮人、有經驗老鳥一同競爭,老鳥勝出機率比較高,雇主偏向聘雇有工作經驗的人。屆時,會不會演變成「爸爸跟兒子搶工作」,值得相關單位探討。
3.調整行銷策略:產業精緻化
產業界又該如何因應呢?
每個年齡層的財富累積與賺錢能力不同,進而產生不同的消費行為,企業必須根據人口結構的轉變,重新調整行銷策略。
立即可見的商機,就是銀髮族所衍生的周邊商品,五年前,大陸某些醫院已推出「聊天護士」的服務,住院老人無家人陪伴,很寂寞,經由護士親切的聊天方式,不僅幫醫院增加收入,還幫助病人早日恢復健康。
對於日益萎縮的幼兒相關市場,仍然可以找出新的藍海,例如麗嬰房就主打金字塔尖端的頂級客戶,提供更精緻、高檔的幼兒商品。 「產業精緻化將是唯一的道路,」高承恕提議,企業必須從創新角度出發,找出新的機會。例如,從網路上就可以創造出許多意想不到的機會。
除創造新市場外,企業必須打破用人的舊思惟。市場萎縮,營收也會跟著衰退,企業要學會與員工對話,讓員工瞭解延後退休,年資與薪資不一定成正比,可以改採績效獎金制。
「如果老臣可以跟獅子一樣,有很強的作戰能力,企業為何不繼續聘用?」莊淇銘認為。
4.終身學習工作時代來臨
少子化對個人的衝擊,遠不及國家、企業來得強烈,但如果不先給孩子正確觀念,台灣的下一代恐怕很難適應未來的生活。
知識經濟時代對勞力工作者影響最大,只要工資比別的國家高,工作機會馬上消失,一定要訓練多項專長,才不會輕易被取代。
林志鴻分析,企業全球化後,更重視聘雇成本與效率,不再投資員工進修,「Buy」人才愈來愈明顯。因此個人最好培養終身學習、終生工作的能力,即便到了50歲,還要有第二個、第N個生涯規劃,以免被淘汰出局。
少子化時代,家長扮演引導角色。莊淇銘建議,最好從小灌輸孩子正確觀念。
例如他只有一個獨生女,從小就要求她高中畢業後要搬出去獨立生活。
女兒上大學後,沒有拿過家裡一毛錢,學費、生活費都靠自己。她以前覺得父親很無情,現在終於瞭解父母的苦心。
如同東海大學教授高承恕所言,少子化是一場寧靜革命,無聲無息,當察覺到危機時,卻已經來不及了。
「還好此刻亡羊補牢為時不晚,各階層都必須誠實面對,共同解決世紀大問題,讓社會正常運作下去,」莊淇銘呼籲大家一起靠腦力來救自己、救企業、救國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