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總網頁瀏覽量

2010年1月17日 星期日

發展六大新興產業 化解庶民失業之怨

社會(評) 098-095 號     December 16, 2009     高級助理研究員 林昭禎





        失業率經連續2個月下降,主計處最新公布之10月份數據為5.96%,是自今(98)年7月以來首次低於6%的表現。以往質疑失業率失真,多從隱藏性失業人口未納入分析著手,但從非勞動力人口之統計可知,想工作而未找工作者亦即所謂的怯志工作者,以及求學及準備升學人數字自今年5月起即逐月減少,半年間共減少9萬3千人。再從勞委會於12月1日公布之「人力需求調查」,預估明年1月底企業將增聘4萬8千人,顯示景氣已有復甦跡象。同時也意味著解決失業問題,宜由短期的提供公共就業機會,邁入中長期的產業調整與人力資本投資策略。

現階段失業問題,以人力資本投資未能扣合產業需求為最

        就目前的情勢而言,各類教育程度中以大學以上者之失業率最高,大學以上教育程度的失業人口佔總失業人數之25%,以我國現有160餘所大學,每年有5萬名碩士、3千名博士的人力資源水準,根據過去的經驗,理應吸引為數眾多的國外投資,但卻產生「高學歷高失業」之現象,顯示我國人力資本投資與產業發展需求無法扣合。

        檢視金融海嘯後政府施行之失業問題解決對策,以擴大內需、減少裁員、增加就業與照顧弱勢四項措施為主軸,透過發行消費券、提供公共就業機會與工作所得補助方案等具體作為,歷經一年來的努力經濟已逐漸好轉。
 
        比對國際勞工局(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ILO)於今年9月公布之各國因應近期經濟危機所採行的促進就業措施,就(1)刺激勞動需求;(2)協助在職者、尋職者及失業者;(3)擴大社會保障及糧食安全;(4)實施社會對話及保障工作權等四大類方案而言,受調查國家以刺激勞動需求為最主要之就業促進措施,其中又以「提高基礎建設之財政支出」為最普遍的作法。其次才是協助在職者、尋職者及失業者之相關辦法,包括:增加訓練措施、延長失業給付與提供社會保障等。

         儘管我國處理失業問題之方案,大體與國勞局所舉他國作法相近,然面對此時最嚴重的人力資本投資失當問題,則尚未見到明確的處理機制。回顧過去八年(2000-07)政府全力支持兩兆雙星產業(半導體及面板)的發展,但該產業是高度資本密集產業,所雇用的員工只佔製造業之28.8%,投資的生產設備近9成依賴進口,產出80%以上靠出口。然而近年來臺灣的經濟幾乎由電子業帶動成長,因此金融危機衰退最嚴重的產業也是電子業,讓許多昔日的電子新貴也難逃無薪假之衝擊。

發展六大產業,創造新工作機會,解決人力資本投資失當問題

         解決失業問題之中長程對策,我人以為應從調整產業結構著手,因為只靠電子業支撐經濟成長的單引擎模式,將使人才培育受到限制,非科技人才從業不易。所幸劉兆玄院長在任內有「推動六大新興產業」之政策,選取生物科技、綠色能源、精緻農業、觀光旅遊、醫療照顧及文化創意等六大產業,希望藉此扭轉產業結構為臺灣創造新的投資與就業機會。
 
        只是「推動六大新興產業」的進度,在政府忙於處理八八風災之後,似乎暫時受到遺忘。就像去年為因應高油價及地球暖化而提出的省電優惠方案,開始幾個月,省下來的電可以抵上通宵電廠的發電量,可是隨著油價下跌、金融海嘯政府忙於應付經濟蕭條之餘,大多數人已不太記得去年公布的電價節約措施。在吳敦義院長接任後,「庶民經濟」與「十大民怨」已然成為政務主軸,為免政府忙於處理庶民埋怨,擱置六大新興產業的規劃與佈局,建議結合庶民經濟,發展六大新興產業,以解決失業民怨。
 
經由經建會整合,納入經濟部與教育部,擴大失業對策處理層面
 
        我國以往的就業促進措施,較偏重「提供公共就業」之型態,且囿於經費限制,多以擁有「就業安定基金」的勞委會為主要執行機關,而未與負責投資、創造就業機會的要角─「經濟部」進行連結。從事人力資本投資的同時,也缺乏長遠規劃,所以無法有效運用我國160餘所大學院校培育之高階人才。

       事實上,行政院力推的六大新興產業,透過知識經濟的運作將產生更大的效益,而豐沛的高階人力,正可以作為六大新興產業發展的動力。但應如何連結大學與六大新興產業,則宜透過經建會整合,使教育部、經濟部及勞委會得以分工,進行大學與地方企業之交流與合作。
 
運用高階人力協助六大新興產業成長

        儘管發展六大產業,有其各自的方案,但從解決失業問題的角度看,個人以為透過大學與地區業者的互動,不僅可以讓教學與職場實務接軌,正如清華、交大與新竹科學園區的關係。同時由學有專精的教授群組織經營顧問團,協助業者解決技術或營運困擾,並提供學生到企業磨練的機會,間接作為事業單位解決短期人力調度不足之對策。再者,學生若有創業或成為自營作業者之計畫,也能透過這樣的平台,展現技藝並瞭解創業可能遭遇之困難及解決方式。對技職院校而言,亦能提供企業人才代訓的師資與場所。
 
發展新興產業,貴在持之以恆;創造臺灣人的幸福就從現在做起

        馬總統認為只要搞好經濟,自然贏得民心。我人則期待政府推動新興產業不只要加把勁,更要持之以恆,正所謂「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當年若非李國鼎、孫運璿賣力且堅持發展臺灣的IC產業,怎會產生經濟奇蹟。推動新興產業重在堅持,這不是廣告、口號,若未引進經濟活水,缺乏新的就業機會,民怨必然淹沒執政成績。行政部門應整合起來,相互協調分工,不因短期失業解決對策見效,而延宕臺灣未來的產業發展進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