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線上 2010.04.02
前言:台灣地區的戰後嬰兒潮(Baby boom)已屆半百並漸步入熟年,本文以歷年E-ICP資料比較『嬰兒潮熟年』V.S.『戰前世代的熟年』,深入了解這群嬰兒潮熟年與戰前熟年的具體差異,提供給操作熟年商品的行銷人更直接的行銷對應
熟年行銷-歡迎來到了嬰兒潮消費意識的世代
1945年二戰結束,隨後而來的15年身處相較於戰爭時期顯得安定的環境中,生兒育女繁衍生命成為當時人的希望和樂事,發生在西元1946年到1964年(民國35年到53年)的戰後嬰兒潮(Baby boom),即建立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上。台灣地區從民國35年到53年,年年出生率在千分之三十五以上,每年出生嬰兒數達25萬,(尤其在民國35年到44年間更高),創造了台灣人口數的高峰時期;如今這群出生潮都漸屆半百高齡(50歲以上)步入熟年,當這群曾經共同創造台灣經濟奇蹟的中流砥柱逐漸從勞力戰場中退出,新生的人口數量卻一年比一年下降,下一批即將消費的中流砥柱不再只是往下覓求市場,而是往上。是的,退休的嬰兒潮不再是你印象中領老人年金、等待看護的疲弱老人家,他們手中握有經濟起飛時期掙得的雄厚財力,他們注重健康、懂得自我調理,而且想做的事很多,退休後,可預測的未來,一點都不無聊。
這群嬰兒潮世代與戰前世代的熟年,生活狀況、價值觀與消費意識一點也不一樣,為了深入了解這群嬰兒潮熟年與戰前熟年的具體差異,東方線上以歷年E-ICP資料比較『嬰兒潮熟年』V.S.『戰前世代的熟年』,期能提供操作熟年商品的行銷人激發出更適切於此群嬰兒潮熟年的行銷對應。
向外探索 更活躍生活更精彩
避免世代交錯的混淆與不同年齡區間生活方式基本差異,本文以2010 年版E-ICP中54-63歲者『嬰兒潮熟年』(出生率高達千分之四十)比較2002年版EICP年中54-63歲者『戰前世代熟年』。在從常從事活動中發現,除了由於健康新知大開而使得『嬰兒潮熟年』較『戰前世代』的熟年時更注意自我生理機能調養外,『嬰兒潮熟年』更值得觀察的特色是,更懂得把時間投資在跟自己有關的健康活動與生活體驗上,而不見得含飴弄孫是幫子女帶小孩,例如不管是健走、登山等戶外行程,他們參與的百分比皆較高;且把更願意把大把閒暇花在體驗生活樂趣上,諸如烹飪、種花或養寵物等嗜好,甚或是參與宗教活動。從數據也看出嬰兒潮世代對未來旅遊意願,尤其是海外旅遊的期待明顯較高(嬰兒潮熟年51.9%高於戰前世代熟年29.7%),顯示早期深受西方文化影響與伴隨台灣經濟起飛,一只皮箱出國參展走透透等生命經歷,讓『嬰兒潮熟年』比上一個世代更具自信與活躍度,即使人生走到熟年卻呈現一個仍就熱愛感受生命向外探索的渴望。
求知渴望,誰說我不上網?
此外,對『嬰兒潮熟年』來說,知跟行同樣重要,除了身體力行,他們也從事精神層面的活動。從E-ICP資料庫可看出嬰兒潮世代普遍教育程度較高,閒來時看書與常去逛書店的比例亦高於『戰前世代』的熟年,他們是以文字來理解這個世界;這群奮力拼奇蹟、下班後尚進一步充電的認真世代,退休後想必更不得閒,無論是社區大學或連鎖書局,都可能是他們樂於徜徉之聖殿。加上近幾年網路應用的快速成長,軟硬體皆愈形普羅且親民的狀況下,即使是步入熟年的人,也有不少對科技新知一把罩的族群;手機與電腦等科技普及的90年代正是嬰兒潮的壯年期,因此正進入熟年的嬰兒潮世代在工作時期長期所養成的科技依存,在退休後亦將繼續滲透他們的生活、學習型態,這樣的求知渴望是值得進一步開發的商機。
越活越年輕 越來越美麗
另外,E-ICP可發現「養兒防老觀念反思」的同意百分比有顯著改變,反映出『嬰兒潮熟年』與『戰前世代』兩者間本質的差異,同時也代表這已不單純流於警惕或價值觀,而是種不得不面對的社會現況。以民國79年時婦女首次生育約在23歲左右來說,這個世代人口的兒女如今約在23至40歲間;就台灣社會目前23-35歲者的狀況析之,求學生涯拉長,成家立業後延,也許父母年屆退休時子女經濟狀況尚未穩定,退休的嬰兒潮難以望兒扶養,又碰兒女在外求學或打拼而乏人於身邊照護,但他們可不因此而感覺氣餒,或因此顧影自憐覺得自己是孤單老人尋求照顧,反而他們是群不服老的老當益壯主義者,即使年屆退休之齡,卻比前一代人更想抓住青春的尾巴,自己把自己健康外貌通通都照顧好,不假外求,從E-ICP調查比較下,可發現即知『嬰兒潮世代』比『戰前世代』自我認知年齡也較年輕,更希望展現獨特性38.6%>32.2%,願意購買改善外貌的商品比例高達32%高於戰前世代熟年19.5%,擁有青春外貌的加持,能讓他們常保年輕之心,同時強化別人肯定,更強化自我認同!
台灣的『嬰兒潮熟年』這樣看來似乎並不是打算隱身成為後浪,反倒是仍躍躍欲試地渴望跟年輕人齊站在浪頭上分享世界的老頑童!全世界都在炒這一波嬰兒潮商機,你抓到他們想要什麼了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