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中共北京市委研究室、北京市旅遊局發布《旅遊產業作為世界第一大產業發展狀況研究》報告,報告重點強調了旅遊產業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業符合世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並就旅遊產業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業、旅遊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進行了詳細地闡述。
中國網訊最近,第十屆世界旅遊旅行大會在北京成功召開。 這次大會的主題為:旅遊,世界第一大產業,邁向新領域。 為抓住召開世界旅遊旅行大會的契機,借鑒世界旅遊產業發展有益經驗,加快推進北京旅遊產業發展,充分發揮旅遊產業在推動首都科學發展和建設世界城市中的重要作用,我們對旅遊產業作為世界第一大產業的發展狀況,做了認真分析研究。
一、旅遊產業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業符合世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
作為重要的戰略性產業,旅遊產業擁有其他產業無法比擬的優勢和作用。
第一,旅遊產業具有很強的關聯性,發展旅遊產業是盡快消除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推動世界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抓手
1、廣泛帶動其他產業發展。 理論界公認,現代旅遊產業綜合性強、關聯度大、產業鍊長,已經極大地突破了傳統旅遊業的範圍,廣泛涉及並交叉滲透到許多相關行業和產業中。 據世界旅遊組織(WTO)統計,旅遊產業每收入1元,可帶動相關產業增加4.3元收入。 旅遊產業能夠影響、帶動和促進與之相關聯的110個行業發展。 其中包括民航、鐵路、公路、餐飲、住宿、商業、通信、會展、博覽、娛樂、文化、體育等。 隨著眾多新的旅遊形態的出現,旅遊又擴展到工業、農業、教育、醫療、科技、生態、環境、建築、海洋等領域,催生出一批富有生命力的新業態。
2、有力拉動消費需求。 旅遊消費是集食、住、行、遊、購、娛於一體的綜合性消費活動,在社會總需求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中佔有重要地位。 旅遊消費形式多種多樣,能夠滿足各種消費人群的需求,旅遊產業“一業興”帶動“百業興”,進而使內需成倍擴大。 據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的測算,在發達國家,旅遊消費支出每增加一個單位,工業產值可擴大2.71倍,國民收入擴大1.36倍,投資擴大0.25倍。旅遊消費在發展中國家所起的作用更加顯著,相關數據可分別擴大到3.7倍、2.7倍、0.9倍。 旅遊產業的飯店、餐館、客運業、旅行社、娛樂業等直接為最終消費服務,對內需的拉動作用更為全面。 據統計,2008年我國國民旅遊消費總額已經佔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0%以上,在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同時,旅遊消費還是可持續性消費,對經濟的調節是內在的、自然的,對內需的刺激是良性的、和緩的,不會對經濟社會的發展造成劇烈衝擊和過度反應。
3、提供大量就業機會。 在國民經濟體系中,旅遊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 就業成本低,就業方式靈活,對不同類型的勞動力都有較大的需求。 據國外學者研究表明,旅游從業者每增加1人,可增加4.2個相關行業就業機會。 因此,很多國家都把旅遊產業作為擴大就業的重要領域加以培育和扶持。 例如,西班牙、意大利、希臘的旅游從業人員分別佔全國就業總量的9.5%、8%和10%。 在法國,新增就業機會的20%來自旅遊產業。 美國迪斯尼樂園、好萊塢影城等著名旅遊景點,也是解決成千上萬人就業的典型範例。 我國旅遊直接就業達1100萬人,間接就業達6500萬人,相當於全國就業總量的9.6%。 旅遊已經成為吸納就業量最大的產業之一,特別是在解決少數民族地區居民、婦女、農民工、下崗職工、大學畢業生首次就業者等特定人群的就業問題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二,旅遊產業具有綠色環保性,發展旅遊產業是實現科學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
1、旅遊產業的單位增加值能耗為0.202噸標準煤/萬元,僅為工業的1/11,是應對氣候變化、節能環保的優勢產業。 由於資源消耗低,環境成本小,大力發展旅遊產業,可以替代資源消耗大、污染重的產業,改變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促進經濟增長的傳統模式,達到減少污染排放、減輕生態破壞、提高經濟效益和推動科學發展的目的,實現自然文化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利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有效轉變。
2、在一些生態環境好的貧困地區,發展旅遊產業既使當地居民增收致富,又保護了稀缺的自然資源和脆弱的生態系統,有力地促進了城鄉、區域的協調發展。 比如,2009年我國鄉村旅遊收入超過3000億元,受益村(寨)超過2萬個,直接受益農民超過2400萬人。 “開發一個洞、富了一個村”,“開發一處景區、富了一個鄉鎮”的典型,在全國各地到處可見。 據不完全統計,通過發展旅遊產業,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已使我國約1/10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3、發展旅遊產業能夠有效增強當地政府和居民的環境保護意識,使生態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推動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目前,我國建立的包括國家公園、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等在內的生態旅遊景區,已佔國土面積的20%,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第三,旅遊產業具有文化承載功能,發展旅遊產業是提高國家綜合實力、促進世界和諧文明進步的有效途徑
1、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動力。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因旅游得以廣為傳播,旅遊因文化而更富魅力。 隨著時代的發展,旅遊產業和文化產業的關聯度越來越高、協同性越來越強,旅遊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凸顯,文化資源成為現代旅遊的第一資源。 旅遊產業的發展給眾多文藝演出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客源,一些瀕臨消失的傳統文化通過旅遊被發掘出來,重新煥發生機,為文化產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2、提升自身文明素養的重要方式。 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著名思想家墨子就提出,“食必常飽,然後求美;衣必常暖,然後求麗;居必常安,然後求樂”。 人們在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滿足之後,必然追求更高的精神享受。 旅遊有物質需求,但更深層次的是精神文化需求。 有旅遊機構做過調查,旅遊者出行的最大動機,就是為了獲得審美的情趣和精神的愉悅。 旅游本身就是一種高品質、高品位的文化活動,人們通過參加旅遊活動,可以擴大視野、學習知識、強健體魄、陶冶情操、增進了解,最終達到提昇文明素養的效果。
3、擴大不同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 旅遊是跨時空的交往、跨文化的交流。 旅遊可以展示人類文明的多姿多彩,促進不同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宗教信仰、民族種群之間人民的友好往來,為各國人民加深了解、增進共識架起友誼的橋樑,推動世界和平發展與文明進步。 世界旅遊組織在《馬尼拉宣言》和《哥倫比亞憲章》等多個法律文件中反復強調了旅遊這一積極作用。 同時,國際旅遊又是輸出國家文化、形象和影響的重要渠道。 世界旅遊強國都注重自然和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文化內涵的深度開發,把本國文化貫穿於旅遊產業發展全過程,在旅遊服務中充分體現人文特質。 通過舉辦國家主題文化年、體育賽事、盛大展會等活動,打造具有影響力的旅遊品牌,把本國文化和價值觀輸出到世界各地,不斷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二、旅遊產業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業
第一,旅遊產業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業經歷了長期歷史發展過程
現代旅遊產業產生於19世紀,在20世紀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 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旅遊產業獲得了相對和平與穩定的發展環境,迅速成為一個新興產業。 在1950年,全世界旅遊人數僅有2520萬人,旅遊收入約21億美元。 此後,世界旅遊產業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長,增值水平明顯高於其他產業。 例如,1992年美國旅遊業增值為3300億美元,遠遠高於農業的900億美元、汽車工業的550億美元以及金屬工業的400億美元。 德國、法國、英國、日本等其他發達國家也與美國的情況類似。 世界旅遊組織提供的資料表明,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國際旅遊收入在世界出口收入中所佔比重達到8.25%,超過石油出口收入的6.5%、汽車出口收入的5.6%和機電出口收入的4.6 %。 自此,旅遊產業正式確立了世界第一大產業的地位並保持至今。
第二,國際金融危機沒有改變旅遊產業作為世界第一大產業的地位
旅遊產業具有抗衝擊、易恢復的產業韌性,對化解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和擴大內需具有特殊作用。 根據世界旅遊組織的報告,儘管國際金融危機對歐美等成熟旅遊市場部分行業、領域造成了嚴重影響,但新興經濟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的旅遊產業依然保持了總體增長。 旅遊產業成為在國際金融危機中率先恢復增長的產業之一,在減緩危機消極影響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為全球經濟的複蘇作出了新的貢獻。 從長遠來看,旅遊產業在創造就業機會、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等方面將繼續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據世界旅遊業理事會(WTTC)預計,2010年旅遊產業將吸引1.8萬億美元的資本投資,佔全球總投資的12%;到2020年,全球國際旅遊消費收入將達到2萬億美元。 另據世界旅遊協會預測,從2010年到2020年,全球旅遊經濟預期年增長率可達到4.4%,國際旅遊業人數和國際旅遊收入將分別以年均4.3%、6.7%的速度增長,遠高於同期世界財富年均3%的增長率;到2020年,旅遊產業收入將增至16萬億美元,相當於全球GDP的10%;提供3億個工作崗位,佔全球就業總量的9.2% ,從而進一步鞏固其作為世界第一大產業的地位。
第三,旅遊產業作為世界第一大產業的基本特徵
一是旅遊產業在世界經濟體系中佔據重要地位。 2009年旅遊產業收入佔全球GDP總量的9.3%;與旅遊產業相關的就業人數約有2億人,佔全球就業總量的8%。 旅遊產業還是世界各國稅收的主要來源,2006年全球旅遊產業直接和間接產生稅收總額達1.3萬億美元,佔全球總稅收的11%。 無論是總收入、就業,還是投資、納稅,旅遊產業對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都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是旅遊已經成為人們的基本生活方式。 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進一步上升。 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又極大地提高了社會勞動生產率,使人們有更加充裕的時間。 在這種情況下,旅遊成為人們使用閒暇時間的最佳選擇之一。 近年來,國際旅遊在許多國家廣泛開展,並迅速形成一股新的時代潮流。 據世界旅遊組織統計,人們每年參與各種形式的旅遊活動達到40多億人次, 據預測, 2010年、2015年、2020年全球國際旅遊人次將分別達到10億、12億、16億人次。 國際旅遊人口將佔世界總人口的3.5%,其中德國、日本、英國、法國、荷蘭、加拿大、俄羅斯、意大利等十大客源國出遊總人數將佔全球出遊人數的49.2%。
三是國際旅遊區域的重心正向東方轉移。 上世紀80年代以前,西方發達國家幾乎壟斷了國際旅遊市場,接待人數和旅遊收入都占到世界總量的90%左右。 進入上世紀90年代,世界上出現了由歐洲、美洲、亞太地區、非洲、中東、南亞組成的六大國際旅遊市場格局體系,這一市場格局體系的形成標誌著旅遊大眾化時代的到來。 特別是東亞、太平洋地區的國際旅遊增長率年均達到7.5%,遠高於世界其他地區。 隨著旅遊重心由傳統市場向新興市場轉移速度的加快,歐美地區國際旅遊市場份額不斷縮小,亞太地區成為國際旅遊的熱點區域。
四是旅遊消費需求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旅遊消費需求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集中反映,受到社會形態、價值觀念、行為取向、政治、科學、文化等一系列因素以及個人所處階層、教育、經歷、職業、性格、性別、興趣等的影響和製約。 縱觀世界旅遊的發展,人們的旅遊消費需求模式經歷了一個從單一觀光型––觀光、度假型––需求多元化的發展過程。 隨著旅遊方式朝個性化、自由化的方向發展,傳統的觀光旅遊、度假旅遊和商務旅遊已不能滿足旅遊者的需求,各種內容豐富、新穎獨特的旅遊方式和旅遊項目應運而生、層出不窮。 目前,國際旅遊消費需求的基本態勢是:從人們出遊的組織方式來看,在追求個性化的浪潮下,散客旅遊特別是家庭旅遊成為全球流行趨勢;從旅游動機和目的來看,生態旅遊、文化旅遊、獎勵旅遊、探險旅遊、科考旅遊、潛海旅遊以及其他各種形式的主題旅遊,構成了人們外出旅遊的主旋律。
五是國際旅遊市場競爭與合作並存。 國際旅遊市場蘊藏著無限商機,也成為競爭最激烈的市場之一。 一些國家和地區為了增強旅遊競爭力,與鄰國結成密切協作關係,相互借鑒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對共同的客源市場開展聯合促銷,對人員進行統一培訓輪訓,旅遊區域合作、地區旅遊一體化的步伐加快。 同時,鑑於旅遊產業的敏感性,世界各國與國際旅遊組織進一步建立健全旅遊合作和發展機制,共同應對自然災害、疾病疫情以及經濟危機等各種突發事件對旅遊產業帶來的負面影響,以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和協調發展。
三、旅遊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第一,世界旅遊組織和各國政府越來越重視發展旅遊產業
目前,全球有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將旅遊產業列為本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並紛紛制定出台扶持旅遊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與法規,成立相應的旅遊研究機構和管理機構,加大對旅遊產業的政府主導力度。許多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政要親自宣傳本國旅遊,甚至擔任“旅遊大使”,把旅遊作為參與國際事務的平台或媒介,積極擴大本國的國際影響力。 比如,美國、法國、西班牙等發達國家都把發展旅遊產業作為重要國家戰略。 美國製定旅遊促進法,設立旅遊促進基金,以帶動經濟增長;法國專門成立旅遊戰略委員會,並發起“2020年目的地法國”旅遊計劃;西班牙實施旅遊促進工程,每年投入15億歐元用於推動旅遊產業發展。 日本在2006年制定了《推進觀光立國基本法》,出台了“推進觀光立國基本計劃”,舉全國之力,促觀光立國。 韓國則明確提出了“全體國民旅遊職業化,全部國土旅游資源化,旅遊設施國際標準化”的口號。 由此可見,旅遊產業已經進入了由政府積極主導的新的發展時代。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發展旅遊產業並給予大量政策支持,使旅遊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主要供給入境游客到主要供給廣大國民,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形成了一個規模龐大、關聯廣泛、效益良好的產業體系。 特別是我國政府於2009年12月頒布了《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 《意見》明確提出,“要把旅遊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這標誌著旅遊產業正式進入了國家戰略體系,必將迎來新一輪發展高潮。 據世界旅遊組織預測,到2015年,中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大入境旅遊接待國和第四大出境旅遊客源國。 屆時我國入境旅遊人數將達2億人次,國內旅遊人數達26億人次以上,出境旅遊人數達1億人次左右,旅遊業總收入達2萬億元人民幣左右。 根據我國旅遊產業發展規劃,到2020年,我們國家旅遊業總收入將超過3.3萬億元,佔全國GDP的8%,實現由旅遊大國到旅遊強國的歷史性跨越。
第二,旅遊產業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
一是具有良好的經濟發展基礎。 進入新世紀以後,世界經濟經歷了一個新的上升週期。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統計,2002年至2007年,世界經濟年均增長速度達到4.4%,全球貿易年均增長速度達到7.3%。 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革命加速推進,全球和區域合作方興未艾,國與國的相互依存日益緊密。 特別是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快速普及,推動了全球生產要素大範圍流動,為旅遊產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同時,旅遊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電子政務應用逐步普及,豐富了旅遊宣傳營銷的手段,提升了旅遊產業現代化水平。 由於經濟快速發展,各國充分發揮自身特色優勢,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打造出一批精品旅遊設施,賓館、飯店的旅遊接待能力和服務質量不斷提高,為發展旅遊產業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二是具有良好的政治文化環境。 一方面,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 加強文明交流與對話,避免敵視與衝突,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進步,是世界各國人民的一致心願。 旅遊是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交流活動,在增進各國人民友好交往、傳播和弘揚和諧文化,推進和諧世界建設上具有積極推動作用。 通過發展旅遊產業,世界各國將進一步加深相互了解,實現互利共贏,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 另一方面,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文化傳統和文化樣式,各具特色、豐富多彩,體現了世界文明的多樣性,是全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為發展旅遊產業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動力源泉。 世界各國都在充分挖掘、開發、利用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提升旅遊產業的文化品味,培育各具特色的旅遊文化品牌,實現旅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擁有38處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208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省級風景名勝區更是不勝枚舉;長城、故宮、兵馬俑、五台山、莫高窟、布達拉宮等等已成為世界上具有壟斷性的旅游資源;桂林、西湖、九寨溝、泰山、黃山、長白山、大小興安嶺、海南島等等,已成為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這些構成了獨有的強大旅遊吸引力,為我國發展旅遊產業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三是具有旺盛的社會消費需求。 美國《幸福》雜誌在上世紀90年代提出,消費者集中追求的五個目標是時間、質量、健康、環境與家庭,能同時滿足這五個目標的最佳消費領域就是旅遊活動。 目前,國際金融危機對旅遊產業的影響正在減弱,世界旅遊消費信心逐步恢復。 隨著經濟持續增長和人民生活改善,居民消費將向更高層次發展,旅遊將是消費升級的主要受益產業。 世界旅遊發展歷史表明:當人均GDP達到300美元時,開始有國內旅遊需求;當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時,將迎來一個國內游、入境游與出境游全面繁榮,社會各階層廣泛參與的“全民旅遊”時代。 就我國而言,2008年人均GDP已經達到3000美元,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超過1萬美元。 居民收入的較快增長和國家國際影響力的提升,使我國國內游、入境游與出境游蓬勃發展,國民旅遊消費需求進入了持續高漲的旺盛期。 從國內旅遊接待人次看,2004年至2009年,我國國內旅遊接待總人次從11億人次增長到19億人次,年均增速高達12%;國內旅遊收入從4710億元增長到1.02萬億元,年均增速達19%,正逐步成為世界最大的國內旅遊市場。 從入境游人次和外匯收入看,2004年至2009年,我國入境旅遊人數從1.1億人次增長到1.26億人次,年均增長3%,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繼法國、美國、西班牙之後第四大入境旅遊接待國;旅遊外匯收入從257億美元增長到397億美元,年均增長9%。 從出境游人次看,2004年至2009年,我國出境旅遊人數從2885萬人次增長到4766萬人次,年均增速達到11%,成為亞洲最大的出境旅遊客源國。 另據世界旅遊業理事會2007年世界旅遊衛星賬戶統計核算,我國旅遊總需求達到4397.7億美元,佔世界旅遊總需求的6.2%,位居世界第四位。
第三,部分國家和地區旅遊產業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日益顯現
從國際看,為了應對世界旅遊產業日益激烈的競爭,許多國家積極採取措施,通過直接投資、減稅或設立旅遊發展基金的形式,進一步調動各方面發展旅遊產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通過做大做強旅遊產業,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比如,巴西政府每年向旅遊公司投入一定的資金,而且對旅遊委員會批准建造的飯店免除10年的聯邦稅收。 新加坡和泰國征收的旅遊稅率僅為營業收入的10%。 在以色列,無論是內資還是外資,只要是投資重點旅遊項目,就可獲得總投資額25%的政府補貼。 日本為促進旅遊發展特別制定了稅收優惠政策,並完善了帶薪休假和旅游資助政策。 歐盟之間各國進出統一免簽證,並且出入手續十分簡便。 歐洲及東南亞國家重視旅遊產業之間的聯動,一般景點免費參觀,收費景點實行低收費政策,通過吸引更多的遊客,達到以旅遊產業帶動其他產業發展的效果。 一些國家注重發揮旅遊產業的自身優勢和綜合效應。 比如,法國把方興未艾的旅遊業和傳統的葡萄種植、釀酒結合起來,打造“葡萄酒之旅”的理念,構建集旅遊、餐飲、交通為一體的現代服務業,每年吸引數以百萬計的遊客前往,既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又增加了國家的外匯收入。
從國內看,我國許多省市都把旅遊產業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或優勢產業,提出建設“旅遊大省”、“旅遊強省”的目標。 截至今年1月,已經有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把旅遊產業作為支柱型產業,並取得明顯成效。 比如,河南大力實施“旅遊立省”戰略,提出要在3年時間內,重點打造7條國際精品旅遊線路和10條國內旅遊線路,把河南打造成為全國一流、世界知名的旅遊目的地。 2009年廣西實現旅遊總收入701億元,同比增長31.3%,旅遊總收入相當於全區GDP的9.1%。 特別是海南按照建設國際旅遊島的要求,提出要加快形成以旅遊業為龍頭、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特色經濟結構,著力提高旅遊業發展質量,打造具有海南特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旅遊產業體系,到2020年,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島休閒度假旅遊勝地。 這些都極大地調動了社會各方面熱情,形成了發展旅遊產業的強大合力。
旅遊產業是一個對國家繁榮、民族興旺、社會進步有著重大作用的產業,發展旅遊產業前景廣闊、大有可為。 北京旅遊產業在全國率先起步,經過長期發展,已經成為首都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無論是產業規模和旅遊收入都處於全國領先水平。 2009年,北京旅遊產業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取得了全年接待旅遊總人數1.67億人次、同比增長14.5%,旅遊總收入2442.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0%的好成績。 當前,北京市按照中央的要求,制定出台了《關於全面推進北京市旅遊產業發展的意見》,提出要努力把北京建設成為亞洲的會展、商務之都,國際一流的旅遊城市。 我們一定要按照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這次世界旅遊旅行大會為重要契機,充分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牢牢把握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加快發展北京旅遊產業,為建設世界城市、促進旅遊產業科學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作者:中共北京市委研究室、北京市旅遊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