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總網頁瀏覽量

2009年8月28日 星期五

炒熱購買欲,打贏心理戰

2009年7月 Cheers 雜誌

 

保守、謹慎、有計劃,這是最近最常拿來描述消費行為轉變的形容詞,但荷包不是最大的問題,「心」才是癥結。日本7-ELEVEn會長鈴木敏文就說:「買氣冷清並不是因為消費者不具購買力,而是消費者的購買心態變得冷淡。」

想要消費者行動,當然得先讓他心動。如何好好打一場消費者心理戰?透過以下「空間陳列、聯合促銷、懷舊情感、商品定位」等4大策略,帶你找出關鍵時刻下的戰勝因子。

空間陳列:刺激「衝動消費」

奧美促動公司亞洲區負責人John Goodman指出,儘管不景氣讓消費者走向計劃性消費,但全球消費者仍有超過55%的比例是在店內決定花錢,「商品陳列是影響衝動消費的主要因素,能把逛街者(shopper)轉成購買者(buyer)。」

台灣屈臣氏正好呼應這個觀點。去年推動的店舖改裝,目標就在:縮短和消費者接觸的最後一哩。

屈臣氏行銷公關總監寇碧茹笑說,業界長期陷入的迷思是:不打折沒業績、打折又沒利潤。但去年屈臣氏進行消費調查,發現「環境」竟然是影響消費者購買的最大因素。於是,2008年年中,屈臣氏開始發動進軍台灣以來、第4波的「改裝店舖」行動,要從「業者中心」完全轉為「消費者中心」。

寇碧茹指出:「要持續強調VAS:透視性(Visibility)、權威性(Authority)、易購性(Shopability)。」還給消費者充滿體驗感的消費環境,屈臣氏的具體做法包括:

● 過去把業績貢獻比例高的櫃位放置在門口處,現在則會依消費習慣來擺放櫃位,美妝、藥品等產品均會分門別類。

● 過去走道強調「Z」型,非要消費者一走進店裡就把每個角落都逛到;現在卻把走道「拉直」,讓消費者站在店門口,一眼就能望到店舖最底端。

● 過去在店內排滿貨架,追求最大坪效,但現在寧可拿走對營業額貢獻較低的商品,例如食品,減少排位、拉寬走道,讓消費者逛得更舒適。

● 店有格調、但也要有「買氣」。所以讓消費者走得舒服外,還要容易找到商品,因此用顏色區分商品區塊。

目前為止,屈臣氏已改裝118家分店,成效也令人滿意:「改裝店的營業額,高於平均值,」寇碧茹說,今年屈臣氏預計持續投入1億元改革120家分店門面。

當各通路埋頭打價格戰時,別忘了,環境更是刺激消費的重要引擎!

空間陳列術

1.依消費習慣擺放櫃位, 能刺激購買。

2.將走道拉直,一眼看清。

3.加寬走道,購物更舒適。

4.用顏色區分,更快速找到商品。

聯合促銷:集點合作力量大

碰上超商集點兌換活動的截止日,合作商家的門口總擠滿了長長的人龍等待兌換集點滿額贈品。

如今這樣的「集點」活動並不限於大型通路。今年4月,台中逢甲夜市竟也悄悄出現「在地集點活動」。

「人潮沒有差太多,但2002年前,平均一個人在夜市消費300元上下,現在卻降到200元左右,」輔導夜市攤販進行行銷活動、目前是全國最大夜市入口網站 i-City的創辦人梁東昇談起,小額消費的夜市,也深受不景氣衝擊。

i-City不是沒有推過低價促銷,但效果卻不如預期。去年底,他們首先嘗試做「小吃5元」促銷,短時間能炒熱店家知名度,但這樣薄利多銷的活動,熱度卻維持不到一週,甚至還傷害了商家的獲利。「只有促銷,消費者的連結很低,」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教授洪順慶分析。

i-City決定回頭分析夜市的消費族群。像逢甲夜市族群一半是附近居民和學生,另一半則是觀光客。前者幾乎每天都進夜市吃飯,為什麼不提供更多「好康」,讓他們持續上門、提高客單價?

i-City觀察一般人吃完主食還要配飲料的用餐習慣,以個體戶為主的夜市經濟,可以聯合打「套餐戰」,發展出台灣第一個夜市跨攤的「集點活動」。

為了說服原本習慣單打獨鬥的小老闆來加入新的大聯盟,i-City也找出兩大關鍵吸引力:讓店家完全掌握促銷自主權,甚至能夠先加入行銷活動、再付費。

集合逢甲超過50家攤販力量的「i-City聯合集點卡」,以「店家自行決定兌換金額、消費者自行選擇餐飲」為精神,讓攤販各自設計消費額跟點數的兌換比例,集滿5點後,即可向50多家合作攤販換取產品。i-City回收集點卡張數,計算金額後,再向商家抽成10%,「店家不需要冒沒成果前、先投資行銷資源的風險,」梁東昇解釋。

不到一個月,集點卡在大台中發行20萬張,有效使用10萬張,平均合作商家的業績有1成以上成長,還有店家單月就回收到2,000張兌換券。目前已有台北士林夜市和高雄六和夜市的業者找上梁東昇,要求主動加入集點聯盟。聯合共享行銷資源,團體作戰,遠勝過單打獨鬥。

聯合促銷術

1.結合不同店家,提供更多樣選擇,效果遠勝單店低價促銷。

2.店家自行決定促銷方法,吸引更多店家加入,更強化上述效果。

懷舊情感:喚醒你的美好記憶

4月初,曾在亞都麗緻大飯店服務20年的法籍主廚Herchembert在「亞都30週年」之際,重回亞都巴賽麗廳參與系列活動。為此,亞都麗緻在午餐時段打出450元優惠體驗價,復古菜單更喚起很多四、五年級生的浪漫回憶,引起很強的共鳴跟討論。

不只是亞都麗緻,近來許多企業都不約而同舉辦「週年慶」:華航50週年,找來第一屆空姐穿上當時旗袍,再現空姐風采;台北東區頂好麵包歡度40週年、推出麵包限時特價促銷;又或是表演劇團「蘭陵30」、「史豔文40歲」,不只有百貨公司才有週年慶,企業也吹起懷舊風。

曾任台北之音及霹靂布袋戲創意總監、目前為自由創意人的潘恆旭觀察,這背後有兩層意義。企業接力炒懷舊,試圖強調過去就算日子苦悶,生活中仍有幸福感的訴求。「曾經有故事的產品,也可以讓消費者回頭找到自己的故事。」尤其當消費者和市場愈來疏離時,懷舊能強化消費者的投入。

同時,「復古的複製成本最低,」潘恆旭指出,「復古能找回heavy users(重度使用者),從他們身上延伸新消費者。」

不過,復古概念絕對不是上了年紀的企業才能操作。潘恆旭建議,找回第一個顧客、找出第一個熱銷產品,都是「復古手法」的延伸。特別是當消費者消費趨於謹慎時,老的、舊的產品,相對能提供一種安心感。

懷舊情感術

1.復古的情感和故事,可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

2.抓穩老顧客,延伸新消費群。

3.老產品讓人有安心感,提高消費意願。

商品定位:重新思索right size, right price

穩抓老顧客固然是一種方向,但一樣有企業大膽重新解讀需求、定義新商品,例如可口可樂的新品:Mini Coke。

目前在便利商店的可口可樂產品包括售價20元的330毫升鋁罐裝、售價25元的600毫升保特瓶裝等,「但便利商店有6成銷售來源是單價20元以下的新鮮屋或是鋁薄包產品,」太古可口可樂業務暨行銷總監陸巍指出。

去年,日本便利店推出300毫升、圓胖保特瓶的Babe Coke,一推出大受女性消費者喜愛,更讓他們開始思考:消費者是不是「不需要喝那麼多」?

可口可樂不在現有產品身上打促銷戰,反而要找出新市場:小包裝的可能性。

他們觀察,目前市場上其實已有250毫升小容量的鋁罐可口可樂,但散見各餐飲通路、甚至南北市場價格混亂。為了讓消費者跳脫出對既有小容量產品的印象,他們另外在歐洲市場找到和600毫升寶特瓶同樣有曲線感,但容量只有250毫升的小寶特瓶。甚至,在保鮮期上也顧慮到便利商店的通路特性。

陸巍解釋,鋁罐裝保鮮期長達一年,而保特瓶容易使氣泡跑掉,所以250毫升的小保特瓶保鮮期必須控制在105天內,「更適合存放在像便利商店這類商品屬於高迴轉的通路。」

找到適合包裝後,下一步是產品定位的中心:定價。一開始先列出18、16、15元等3種選擇,都低於20元價位。但和鋁罐相比,小保特瓶增加了蓋子、瓶身貼紙等成本,若單考慮毛利,18元對可口可樂是最好選擇,只是和罐裝20元的差距就不大。「台灣人還是接受以5、0作結尾的定價,」陸巍說,因此最後拍板定價為15元。

這樣小巧包裝、平價的可口可樂,在便利商店推出一個月後,銷售成果立刻引起便利商店龍頭7-ELEVEn的注意。以330毫升罐裝可口可樂每日在便利商店銷售(PSD, Per Store Daily)平均數來說,淡季時1.5罐、旺季頂多2點多,原本預估4支迷你系列產品(可口可樂、芬達、雪碧、可樂Light)在4家便利商店PSD的加總應可達20,其中7-ELEVEn預估可達12點多。但最後結果卻令他們驚喜:光是在7-ELEVEn的PSD就衝到23?25,遠遠超過預期的一倍。新品除了如預期吸引到女性、小朋友等族群外,並沒有影響其餘保特瓶或罐裝的銷售。 

「Mini Coke刺激我們重新去思考包材策略,到底產品的right size、right price是什麼?」統一超商行銷群總經理蔡篤昌說。如同《策略暨商業》雜誌(Strategy+Business)提醒的:「定價和包裝策略要隨著消費習慣和景氣改變,就像『潛水衣』一般貼身。」

時機再糟都有熱銷產品,行銷人不妨換個方式思考這4大介面的策略,好業績就不遠了!

商品定位術

1.商品包裝須符合消費習慣,同時要顧及通路陳列,與存放的便利性。

2.定價不能只考慮成本利潤,更重要的是消費者的心理接受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