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產業資訊室 2008/08/05
中國文化大學創新育成中心執行長廖肇弘在一篇標題為『以Web 2.0 建構企業開放式創新策略』中,討論產品生命週期、創新策略與創新雷達圖關聯,內容多有啟示[1],本文進一步討論相關主題。
產品生命週期(Product Life Cycle)也可稱為S曲線(S-Curve),見文【BCG矩陣的時間因子與產品生命週期曲線】討論。S曲線橫軸為時間,縱軸為產品普及率或銷售量,根據S曲線劃分,每種產品生命週期包括起步期(Introduction Stage)、成長期(Growth Stage)、成熟期(Maturity Stage)與衰退期(Decline Stage)等。
由於產品不同階段所面對的內外在環境不同,因此採用之策略(包括市場策略,行銷策略、組織策略與管理策略)均有所差異,對於創新策略亦然。
圖一為修正自廖肇弘之產品生命週期與創新策略關係圖。包括:
起步期偏重在營運模式(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與技術創新(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成長期進行新產品與服務創新(Product /Service Innovation),
成熟期進行組織創新(Organization Innovation)
衰退期進行流程創新(Process Innovation)。
需要說明,不同產品生命週期使用之策略,並非一成不變且唯一,而是在各階段所強調重點不同。
創新雷達圖(Innovation Radar),如圖二所示,是美國西北大學Kellogg管理學院(http://www.kellogg.northwestern.edu/)Mohanbir Sawhney教授[2]所提出之創新指標觀測模型,包括顧客(Who, Customer)、產品與服務(What, Offering)、流程(How, Process)與通路(Where, Presence)等四大構面,共計12個指標。企業可依創新雷達檢視本身與競爭企業在創新上的優劣勢,並進行標竿比較。
創新雷達圖12項指標,包括:Offering(產品/服務)、Platform(平台)、Solutions(解決方案)、Customers(顧客)、Customer Experience(顧客體驗)、Value Capture(價值獲取)、Process(流程)、Organization(組織)、Supply Chain(供應鏈)、Presence(呈現)、Networking(網路)、Brand(品牌)。
舉例來說,『流程』即是『重新定義企業運行的核心流程,以提升效率及效果的創新』,範例包括『Toyota汽車的Just-In-Time 和看板系統等概念,使其成為全球汽車業領導者』。再例如『解決方案』即是『為了解決某一產業或特定顧客的問題,而提供完整的或量身訂製的產品/服務組合』,範例為『IBM 為企業客戶提出了E-Business的完整解決方案,為IBM成功轉型的關鍵』。[1]
上述12項指標的進一步定義與說明可進一步參考[1]討論。
若將創新策略與創新雷達圖結合後,就可獲得如圖三之示意圖。圖三有多層含意,包括:創新策略與創新雷達使用,需針對不同產品生命週期階段設計;其二,創新策略是一組合指標(Indicator Portfolio),創新雷達各指標均是綜合指標之基底(Basis);其三,企業應針對不同產品線建立自己創新雷達,形成創新監視器(Monitor)或計分板(Dashboard),並進行其他企業(包括其他產業企業)標竿學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